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每月一書】葉公超的兩個世界

內容簡介

從文學到外交,葉公超都是一流與風流人物。
他是將艾略特詩作引進中國的第一人,
在動盪的五○年代,更代表臺灣相繼簽下中日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從中國到臺灣,「飛揚跋扈為誰雄」,葉公超是中國近代外交史扛鼎之人。

  葉公超是一個才子,不論在文學還是外交的領域。胡適說他的英文是第一等的,他擅書畫,且是極出色的文藝批評家,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稱他為「學貫中西的中國文藝復興人」。一九四九年國府來臺前夕,開啟他近十年的外交部長任期,他代表臺灣簽下《中日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於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時,接下駐美大使之職,五○年代是葉公超的黃金歲月,任何與國府打交道的外國人,無人不識喬治葉的大名。一九六一年外蒙古入聯合國案後,他遭拔官,從此黯然在臺北度過餘生。

  然而至今,風雲人物葉公超的生平傳記不僅寥落零星,且尚無嚴肅的學術專著問世,葉公超述而不作,沒有留下大量回憶資料,都讓傳記的撰寫顯得困難重重。作者湯晏因喜愛艾略特而接觸到葉公超的文學世界,因為他正是將艾略特引進中國的第一人,這也成為湯晏寫作本書的原始動機,往後研究到葉公超的外交世界,葉公超為何在聲勢最高之際遭到罷黜,則成為湯晏寫作的第二個動機,而經幾十年資料蒐集,逐步解開葉公超早年鮮為人知的留學歲月,更成為湯晏寫作的第三個動機。

  文藝對美的追求與外交的現實計算,在葉公超身上毫無衝突,他的艾略特世界與杜勒斯世界同樣精采。歷史無法回溯,無人知道如果葉公超沒有以學人從政,是否能成就更高的文學事業,同樣也無人知道,如果沒有葉公超,臺灣的弱國外交能否安然度過五○年代。透過湯晏的描述,葉公超一生所交纏的歷史,將首度翔實地在我們面前展開。

本書特色

  葉公超做為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卻始終沒有翔實的傳記問世,他本身沒有留下任何回憶資料,生平著作只有《葉公超散文集》,這都增加傳記的困難度。作者湯晏透過大量閱讀比對以及查證,將是至今最完整的一部葉公超傳記。本書除完整收錄葉公超從政時期重要照片,更取得葉公超母校愛默思學院圖書館的授權,第一次曝光葉公超在校時的畢業照與生活照。

名人推薦

  林博文導讀

目錄

導讀  悲劇外交家葉公超   林博文
引言  我為什麼要寫葉公超

第一部 知識的湧泉
1童年1904-1921
2四年新英格蘭的人文教育1921-1925
3在英國一年1925-1926

第二部  艾略特世界
4初返國門:北京.上海  1926-1929
5新月1928-1933
6清華 1929-1936
7學文 1934
8葉公超的艾略特世界 1934-1936
9魯迅 1936
10北大.臨大.西南聯大 1936-1940

第三部 杜勒斯世界
11重慶.新加坡.倫敦 1940-1946
12南京.廣州.臺北 1946-1958
13中日和约 1952
14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
15劉自然事件 1957
16出使華盛頓1958-1961
17外蒙古案1961
18罷官後 1961-1981

結語  葉公超的兩個世界

附錄一  葉公超與艾略特「交稱莫逆」?
附錄二  趙蘿蕤的翻譯與艾略特
附錄三  盧飛白把最有天才的一生奉獻給艾略特

年表
書目
索引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287

【每月一書】機率思考

內容簡介

  最受歡迎與肯定的得獎科學作家,寫給現代讀者的:
  ◎大數據時代必備的解讀力
  ◎後真相世界亟需的思辦術


  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恐怖黑天鵝,誰都會遇到──勝出的能力哪裡來?
  左右為難的To Be Or Not to Be,你我都會有──決斷的勇氣何處尋?
  唯有機率思考,是你不犯錯的武器!


  從買樂透到買保險、從看新聞到看醫生
  食衣住行、生老病死,風險無所不在!
  從當法官到拍電影、從防治天災到拯救世界
  權威研究、街論巷議,藏有多少迷思?

  面對不確定性,如何做決策?
  當資訊超載,如何找真相?

  人生在世,有三件事可以確定:一是繳稅;二是死亡;三是我們永遠擺脫不了不確定性和隱伏其中的風險。如何掌握不確定性,進而擁有預測能力,一直是人類不斷在尋求的解答。幸好,現代人面臨這些難題,占星、卜卦已經不是唯一、更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對於未知與風險,我們如今已擁有理解、掌握、最終勝出的工具:機率學。

  本書取材自生活的日常,以生動活潑的筆觸,解釋機率觀念,揭開其千變萬化的樣貌,幫助讀者理解機率事件,以及它幾乎無所不包、令人大開眼界的精采應用,例如:

  ◎一場美式足球賽,上場的22名球員,生日相差一日之內的機率有多少?(正確答案絕對高到超乎你的想像!)
  ◎買樂透,為什麼用電腦選號比人腦選號好?
  ◎你花小錢買心安的延長保固,為什麼是廠商豐厚的獲利保證?
  ◎準確率80%以上的癌症檢測驗出陽性,為什麼還可以抱持83%的機率沒有罹癌?
  ◎東京子彈列車營運超過50年、搭載100億人次,穿梭地表地震最頻繁的地區,卻不曾有任何一名乘客因地震喪生,憑什麼?
  ◎金融海嘯真是「25個標準差」的罕見事件,人力無可回天?
  ◎二次世界大戰時,圖靈破解號稱不可能解開的Enigma,關鍵居然是某個「冷僻歪理」?
  ◎數字確實會說話,但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在胡說八道?
  ◎資料探勘正流行,但你確定挖到的是金礦?還是垃圾?

  從大數據時代到後真相世界,矛盾詭譎層出不窮,決策的風險日益高漲。不管是個人或群體,唯有對機率、風險和不確定性有更深入而正確的理解,才能培養足夠的思辨能力,擺脫理盲的困境。本書闡述機率學,緊扣理論的新脈動,觀念及應用均與時俱進,正是現代知識公民所需的必備素養。

目錄

導  論  敢與上帝擲骰子的魄力
第1章  納粹集中營裡的擲銅板實驗
第2章  藏在常識裡的陷阱
第3章  黃金定理的暗黑秘密
第4章  恐怖新聞?是你頭腦不夠清楚!
第5章  是美麗巧合,還是自欺欺人?
第6章  六顆雙黃蛋的啟示
第7章  樂透彩陰謀論
第8章  電玩會殺人?牛仔褲也是!
第9章  日光之下並無奇事
第10章  沒有頭緒時,「隨機」應變為上
第11章  真實世界不是一座標準實驗室
第12章  群眾智慧,給問嗎?
第13章  破解莊家優勢
第14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15章  賭博的黃金法則
第16章  買保險?還是碰運氣?
第17章  人生如賭場,要下好注
第18章  醫生,老實說,我有多少機會?
第19章  這不是演習!這不是演習!這不是演習!
第20章  貝牧師的神奇公式
第21章  當圖靈博士遇到貝牧師
第22章  大人,冤枉啊!
第23章  化腐朽為神奇的統計秘密
第24章  別讓數字唬了你
第25章  證據終究會說話
第26章  抱歉,教授,我實在不相信
第27章  神奇的萬有曲線
第28章  常態分配不常有
第29章  醜陋姊妹花與邪惡雙胞胎
第30章  走極端,以測安全
第31章  尼可拉斯・凱吉新片上映期間,泳池勿近
第32章  如果這樣,會怎樣?
第33章  金融市場裡的物理學家
第34章  因為不能簡單,只好順應複雜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3868

【每月一書】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

內容簡介

★ 蟬連亞馬遜都市發展∕都市經濟∕城市規畫排行榜
★ 作者蒙哥馬利特別為台灣版新增亞洲案例

 
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上天堂,
不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住牢房!

  為何生活在都會裡心情會這麼煩躁?人口太稠密?錯!路邊的攤販太多?錯!因為現代城市的設計就不是要讓你過得好!

  以下這些人應該要出來負責:
  ‧讓車子時速能超過40公里的車商
  ‧主張「車子最大」的道路規畫者
  ‧建築蓋得超密,害陽光無法照到街道上的建商
  ‧硬把都市蓋成棋盤狀,結果沒留任何綠地給市民的政府
  ‧以為要「空間」就得搬去郊區的都市規畫師
  ‧因為財務危機,就把公車班次減少的公車處
  ‧把商場蓋在市郊,害你得浪費油開車大老遠去購物的零售商

  這些設計讓我們以為生活要過得好,就得遠離都市、搬去郊區:於是我們的道路越蓋越筆直(撞死的行人也越來越多)、住宅區離市中心越來越遠(想購物?要上班?先開一小時車再說)、「路」變成車子走的而非人走的(去哪裡都得開車,所以我們越來越胖)、土地都蓋高樓大廈不見綠地(想去公園玩耍?對不起,你得開車去那個超遠的森林公園)、與鄰居完全沒有互動,不認識彼此。

  長期投入城市規畫的得獎記者查爾斯‧蒙哥馬利,透過大量的追蹤訪談,結合環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將影響人快樂/不快樂的元素融合為一個個小故事以及妙味橫生的心理學研究,抽絲剝繭現代都市規畫的利弊,以及我們該如何追求更舒適的居所。他以巴黎、波哥大、紐約、溫哥華等地為例,指出快樂城市應該有充足的人口、完善的大眾運輸、車流量越低越好、道路以步行為主,而每個路口都要一片綠地,並有充足空間讓市民彼此交流。

本書特色

  ★ 作者為台灣版新增亞洲案例
  ★ 蟬連亞馬遜都市發展、都市經濟、城市規畫分類榜
  ★ 榮獲2014年羅伯布魯斯獎,並入圍查爾斯泰勒非文學獎與其他獎項
  ★ 以一個個故事為例,陳述快樂城市所需具備的元素
  ★ 從政策、規畫、設計、管理各種角度,點出都市規畫的重要性
  ★ 融合大量訪談、行為經濟學、環境心理學等,抽絲剝繭快樂的成因
  ★ 提供給所有都市規畫者、官員以及社會人士的重要參考

名人推薦

  這是本通俗易懂、譯文活潑的書。基本上是對以美國為代表的汽車社會及其都市規畫的反思,當然全球許多現代大都會也效顰發展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現代都會人的生活、生命因而走上一條看似理性、效率、繁榮、美觀的康莊,但作者卻一層一層的撥開那些混沌、浪費、貧乏、醜陋的迷障。作者進一步指出現代城市讓人無法快樂的本質,甚至從許多不同發展程度的社會,以政策、規畫、設計、管理各種角度,舉出一些打開城市快樂天窗的案例。這樣的另類書籍,對於從事都市規畫、設計的專業者,以及制定都市發展政策的政客、官員,甚至是社會各界人士,應該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________孔憲法,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系主任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不只是讀得下去而已,它會讓你放不下手、讓你感覺被狠狠電擊。我們想問而一直不敢問的問題,這本書都幫你提了。你生活的社區,有讓你覺得開心嗎?這不是個蠢問題。蒙哥馬利鼓勵人當問則問,不用等批准,該思考就思考,不許無腦。」_______艾稜‧埃倫哈特(Alan Ehrenhalt),《紐約時報》書評

  「經過滴水不漏的研究,查爾斯‧蒙哥馬利說了個精采的故事。如果故事的橫軸是都市史的用力回顧與幸福科學的細細爬梳,那縱軸就是切身的故事與第一手的證詞,如此交織出的文字即便處理的是理解都會脈動的使命,你依舊能在其中感受到豐足的人性。讓人看完會蠢蠢欲動,驚覺改變城市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_______瑪麗亞,尼卡諾(Maria Nicanor),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建築與都市主義副策展員(Associate Curator)

  「查爾斯‧蒙哥馬利只想說一件事:要拯救地球於末世,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過得開心,而人要過得開心代表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的城市必須令人開心。《快樂城市》寫的是都市設計,但其訴求的不只是專業人士,而是每一個希望城市能脫胎換骨,每一個不只是嘴砲,而是真的想做點什麼讓生活變好的寶寶。」_______賈瑞特‧渥克(Jarrett Walker),《人類與公共運輸》(Human Transit)作者

  有哏,有學問,天不怕地不怕的查爾斯‧蒙哥馬利結合了強大的「報導力」與突破框架的思考模式,探究了何以上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人類作品──超大型城市──讓人覺得寒毛直豎外加冷冷冰冰。改造城市,讓城市找回永續性、創新與人類所需的「幸福」溫度,乍聽至下或許陳義過高,但查爾斯‧蒙哥馬利搭起了願景與論述。他建構理論時用上了活生生的人,跟你我都不陌生的一草一木……城市的哲學,就是存在的哲學──這是都市設計的至高境界。」_______希拉蕊‧威斯頓非文學獎決選評審委員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是令人陶醉的閱讀經驗:這是場令人眼界大開、心曠神怡、值回票價約會,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帶我們走遍人類都市景觀中的至善與缺陷。美麗的都會,就在查爾斯‧蒙哥馬利手指的那個方位。」_______安德魯‧布蘭姆(Andrew Blum),《網路到底在哪裡》(Tubes)作者

  「讀完《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之後,你看待、體驗與感受居住地會是完全不同的心境。我們共同的都市願景,從未出落得如此充滿希望與正向的能量。作者藉科學之力點出了早在我們內心蠢蠢欲動的常識:打造一座座美好城市,就是這顆地球的救贖,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救贖。」_______勞勃‧哈蒙(Robert Hammond),紐約高線公園之友的共同創辦人

  「出奇精彩、文情並茂,不容錯過的佳作。查爾斯‧蒙哥馬利以滿滿的巧思,帶領我們直擊被財富、名車與物質生活所遮蔽的真相。拿開眼前的業障,人類生活、工作與放鬆的棲息地,城市,會從此不一樣。」________鈴木大衛(David Suzuki),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萬物本質」(The Nature of Things)節目主持人,鈴木大衛基金會之共同創辦人

  「簡單講,哇嗚,我還以為我全知全能,但顯然我太自以為是了。在呼應城市對行人友善可創造經濟、健康與環保效益的同時,我一直刻意避開「幸福」的概念,我總覺得幸福太過虛無飄渺,討論不出什麼東西來。但感謝老天爺,讚美老天爺,感謝查爾斯‧蒙哥馬利用勇氣跟專業指正我的盲點。所有答案,都在這本精彩好看的書裡面。_______傑夫‧史派克(Jeff Speck),《能走路的城市》(Walkable City)作者

  「關於都市生活的心理層面,查爾斯‧蒙哥馬利的書寫兼具機鋒與博學,市民與規畫者看了都能睜開雙眼。《快樂城市》會揪住你的衣領搖醒你,讓你對環境中理所當然的東西產生質疑;這本書讓你明瞭讓城市變好是我們的責任,也朝我們該行的道路掛上一盞明燈。_______尼可拉斯‧亨佛瑞(Nicholas Humphrey),著有《靈魂之塵》(Soul Dust)

  「我以為身在紐約,快樂城市就在我的腳下,但因為查爾斯‧蒙哥馬利,我才驚覺不分男女老少,幸福的天花板其實很高,重點是我們得去思考人生何以美好。突然之間,怎樣讓無數人幸福起來變成我滿腦所想,這書太狂!_______蘭諾‧史坎納茲(Lenore Skenazy),《學會放手,孩子更獨立》(Free-Range Kids)作者

目錄

推薦序    打造快樂城市由你我做起   / 李永展

第一章   快樂的市長
第二章   追求幸福,是都市存在的初衷
第三章   (崩壞的)社會現場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
第五章   誤會大了
第六章   過來一點嘛
第七章   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第八章   汽車之城(上):移動篇
第九章   汽車之城(下):自由
第十章   城市為誰而生?──在城市中實踐平等
第十一章   環環相扣,與乾淨地球共存共榮
第十二章   讓蔓延區改頭換面,不再空白一片
第十三章   拯救城市,就是拯救自己
結語   開始,就趁現在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4764

【每月一書】歐洲的心臟

內容簡介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
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
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
重返歐洲的中心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本書由駐德資深記者林育立歷經多年採訪而成,以冷靜而熱情的視角,講述的是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

本書特色

  一、本書將談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最受矚目的三大領域,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這是深入瞭解德國,且掌握德國的三個重點。

  二、作者林育立不同於市場上德國書較偏人文、文學、深度旅遊傾向,而是以記者的身分深入德國各個現場。他於東西德統一後十年到柏林擔任駐歐特派員,見證了東西德統一後,德國如何重回世界舞台的過程。有許多獨家採訪與現場照片,深入且動態地呈現德國的內裡,對許多一手德文資料的掌握,使作者能寫出最好的梅克爾報導。本書不只是要寫出這個國家的魅力,更是要除魅,才能破除單純的先進國迷思,觸摸到德國真正的肌理。

  三、本書因為是臺灣的作家所寫,更能抱著臺灣社會目前的時代問題理解德國,並進一步使德國令人羨慕之處以及目前面臨的困難,比如難民問題,折射回我們自身的反省,成為我們社會真正的養分。

  四、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證明極右派與種族主義在西方世界重獲主導權,也因此堅定德國總理梅克爾四度參選的想法,宣示德國以及整個歐盟,捍衛自由與多元核心價值的決心。而二○一六年聖誕假期於柏林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則讓梅克爾的選情及德國政黨的左右消長更添變數。難民議題的爭議、政治版圖的變化、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德國在二○一七年,依然會是全球新聞的熱議題,值得持續關注。

名人推薦

  陳瑤華(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常務理事)

  跨領域精采推薦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難得有一本書,深入德國內部談東德的轉型正義問題,不只是陳列成果,而是探尋如何構思……透過受難也是反抗不法政權者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生命故事反芻,如何成為國家轉型的力量。雖然表面上只是少數個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判斷和抵抗行動,但在沉默及謊言的迷宮裡,其實是『自由的祕密是勇氣』的最佳詮釋。」──陳瑤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作者久居這個歐洲的心臟,不只目睹許多正在發生的變化,還親訪許多重要變化過程上的參與者,因此為近年德國發展模式描繪出相當立體的輪廓,並為以下問題提供可能的答案:這個再次強大的德國,究竟是如何強大的?在哪些地方強大?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本書關於德國能源轉型的篇章是非常重要的整理,也是必讀的參考書。尤其臺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曾經』幾乎與德國同時宣布要成為『非核國家』,但十多年過去了,要真正瞭解臺灣跟德國間的差距和其原因,絕不是簡單的懶人包就可以描述的,而是需要『對政策細節和歷史脈絡的全盤掌握』,這對關心能源轉型的個人或團體是如此,對『政府和政治領導人』更是如此。」──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常務理事)

目錄

【推薦序】戰後德國的再興,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蔡慶樺
【推薦序】德國能源轉型不是神話    賴偉傑
【推薦序】政治的記憶與對未來的責任    陳瑤華
【前言】擁抱改變

PART 1 重返國際舞台的歐陸強國
1.柏林:從廢墟中重建的新德國首都
2.德國未來的節拍器:石化園區百年的起落和再生
3.自由的祕密是勇氣:梅克爾的堅持與遠見
4.成為新德國人:德國如何因應史上最大難民危機
5.向假新聞宣戰:德國如何抵抗民粹排外浪潮

PART 2 告別核煤,邁向綠能新世紀
1.在地的能源革命:能源村的故事
2.擁抱能源新世界:傳統電力公司如何轉型綠能
3.能源轉型的參考範本:德國怎麼衝綠能
【特別附錄】全球最具潛力風場
【特別附錄】公投廢核:奧地利民主深化的轉捩點

PART 3 揭露真相,走出獨裁
1.民運記憶的守護者:東德工人賽羅的故事
2.自由與壓迫的現場:伯瑙爾街的柏林圍牆紀念園區
3.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訪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局長
4.撕碎也要討回真相:看德國如何復原情治檔案
5.清查黨產,建立機會均等的政黨政治
6.《我的奮鬥》戰後七十年首度再版:看德國如何解構希特勒

PART 4 二十五年的自由與統一:重返歐洲中心的新德國
1.兩德統一與新德國的誕生
2.統一不是結局:變動中的的德意志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597

【每月一書】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內容簡介

想像一下,你的一生不過是一場漫長的夢境。
想像一下,你與鄰居交換了大腦,那你現在究竟是你的鄰居還是你?
想像一下,你的一生將會不斷重演,你會因此感到幸福嗎?還是你會想要改變什麼?

  哲學是一門「沙發上的科學」,哲學家無法用科學實驗來檢驗其正確性,所以這些數也數不清的哲學思想實驗,從兩千多年前開始便一直是哲學家的工具,哲學家藉此謹慎地質疑、推敲與論證,為人生的根本問題找出答案。

  古往今來偉大的哲學家──從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卡謬、尼采──都設計了類似的思想實驗,以便更進一步探討如道德、意識、幸福或正義等問題。新世代的瑞士哲學家易夫斯‧波沙特(Yves Bossart)精選了當中最重要的五十五個思想實驗,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闡述與推演,引領讀者探討人生最令人徬徨的十一大主題。讀者不需要囫圇吞棗一大堆哲學經典,而且本書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只要坐在沙發裡,就能輕鬆進入美妙的哲學思考殿堂,尋找出自己人生的方向。

各界推薦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老闆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文導讀

  周偉航──熱門專欄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
  孫效智──臺大哲學系教授兼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以上皆按姓氏筆畫排列)

  德國亞馬遜4.8顆星評價

  「了不起的書,持續地啟發讀者思考,並從遊戲中學習,讓我立即被吸引。」──伯納德.森(Bernhard Senn)瑞士德語廣播電視「非小說三重奏」(Das Sachbuchtrio)廣播節目主持人。

  「幸福、上帝、大腦和心智是此書的關鍵詞,讀者能夠在沙發上作出短暫卻深入的思考。」──卡塔蓮娜.申克(Katharina Schenk)《哲學》雜誌編輯。

  「易夫斯‧波沙特讓『思想實驗』變得平易近人,使讀者能立即進入思考殿堂」──《星期天信使》週報(Kurier am Sonntag)。

目錄

推薦序
幸福必然來自於自我的體會/苑舉正
當你開始這樣做,你便踏上哲學之路/朱家安

導論
幸福
知識
道德
美與藝術
自由
法理與公平正義
心智與大腦
上帝與信仰
邏輯與語言
空間與時間
自我
延伸閱讀
索引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4944

【每月一書】人類大命運

內容簡介

歐巴馬、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羅振宇 強力推薦全球暢銷書
《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最新力作中文版.搶先美國震撼出版

  所有希望掌握未來的人
  都應該在2017年的開始
  就先讀這本書
  《人類大命運》會震撼你!會振奮你!
  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以未曾思慮過的觀點,深思細想。


—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

  在《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見,深刻闡述了「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而在這本《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改以「先見之明」的姿態,提出三個大哉問,並用他一貫銳利幽默的筆調,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為我們預示了「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幾千年來,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或是埃及人,都面臨著同樣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這三個問題永遠都是人們的心頭大患。但是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竟然已經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當然這些問題還算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我們不再需要祈求某位神祇或聖人來解救人類,而已經相當瞭解,該怎樣做就能預防饑荒、瘟疫和戰爭,而且通常都能成功。

  如今,人類面臨的是三大新議題:

  第一、當「死亡」將逐步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第二、當幸福快樂成為天賦人權,個人主義凌駕國族主義,社會將如何變遷?
  第三、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目錄

第1章    人類的三大新議題

第一部    智人征服世界
第2章    人類世
第3章    人類的獨特之處

第二部    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
第4章    說書人
第5章    一對冤家
第6章    與「現代」的契約
第7章    人文主義革命

第三部    智人失去控制權
第8章    實驗室裡的定時炸彈
第9章    自由主義大崩解
第10章    新宗教:科技人文主義
第11章    信數據得永生?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誌謝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0818

【每月一書】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自然文學不朽經典全譯本【精裝版】

內容簡介

連續31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全球銷量突破2,000萬冊
迅速譯成17種語言
20世紀最偉大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
啟發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暢銷代表作

  ★美國《發現Discover》雜誌25本最偉大的自然科普書籍
  ★紐約公共圖書館票選十本「科學或自然界的世紀經典圖書」
  ★美國現代圖書公司「二十世紀100本非小說」第五名
  
  大地陷入奇怪的寂靜。
  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了無聲息。鳥兒哪裡去了?
  農場母雞孵不出小雞、小豬養不大、蘋果樹結不出果子
  農民生了怪病、小孩在玩耍時突然倒下
  好像魔咒降臨......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是可比擬達爾文《物種起源》的世紀經典作品。
  
  瑞秋‧卡森以成熟生態學家的視野,細緻地書寫一幕幕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景致,但她不僅止於消極地渲染悲歌,反而積極地揭示人類另一條生機盎然的出路。

  ※流暢結合「科普知識」、「人文關懷」的自然文學大作
  《寂靜的春天》涵蓋廣泛的科學研究和生態報導,深刻地解析了有毒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深遠影響。瑞秋‧卡森的文字更融合了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感性的人文訴求,教育大眾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  
  在本書中,卡森將展現「百科全書式」的觀察,從微小如土壤生態系中的真菌,談到龐大海洋生態系中的巨型哺乳類;從微觀的細胞生理機能運作,解釋到宏觀的生態系能量流動。在她之前,從來沒有任何環境保護運動者曾經擁有如此全面的觀點。

  ※啟發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革命性著作
  這部挑戰「科學萬能」、「經濟至上」的勇氣之作,催生了瑞典成為世界第一個設立環保署的國家,世界各國也陸續跟進,成立監管環境安全的獨立部會。
  不只如此,本書更啟發了一九七○年超過兩千萬的美國人,上街和平示威、支持改革環境法案,確立了「世界地球日」的誕生,鼓舞無數後世的環境運動者,相繼投入各種環境議題的關懷和抗爭行動。
  對環境保護懷抱著熱情和理想的人而言,這本啟迪民智的勇氣之作,應是書架上必不可少的藏書;而對一般的讀者,《寂靜的春天》就像是一門深具啟發性的生態永續課程,教育大眾在邁向永續地球的漫漫長路上,用更謙虛成熟的態度與大自然共處。

本書特色

  1.獨家原創〈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迴響大事記〉:
  特別整理一九六二年《寂靜的春天》出版以來,受到瑞秋‧卡森啟發的環境運動事件,以及她催生的各國環境保護相關法案。

  2.解析時代背景的〈編者序〉:
  還原《寂靜的春天》著書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脈絡,幫助讀者了解瑞秋‧卡森曾經達成哪些革命性的變革,以及本書在歷史洪流中的地位,讓整本書傳遞的思想更加立體。

  3.簡單易懂的編輯處理:
  本書在編輯上,為了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特別為各段落、篇章下標,幫助讀者能更快掌握各個章節的重點。

【震撼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吳沁婕 昆蟲老師、暢銷作家
  袁孝維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陳俊穎 臺中市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蔡任圃 臺北市中山女高生物老師
  劉玉山 臺北市建國高中生物老師
  鍾昌宏 臺中市光榮國中生物老師
  簡志祥 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版主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作家、醫師)
  瑞秋‧卡森開創了全世界的環境保護運動潮流……她不但有嚴謹的科學調查與知識,文筆更生動又有濃厚的詩意及自然文學的蘊味,很容易影響與感動一般民眾。

  袁孝維(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寂靜的春天》是科學萬能的世代裡敲起的一記警鐘,無疑極具顛覆力與震撼力。如果要選出這一百年裡,十本對永續環境最有影響力的書籍,《寂靜的春天》肯定榮登榜首。

  柴靜(中國央視主持人、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導演)
  《寂靜的春天》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必讀教材。

  艾爾‧高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
  《寂静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呐喊,瑞秋‧卡森以她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到現在都還沒開始。

  大衛‧艾登堡爵士(英國知名生物學家、英國BBC電視台主持人)
  《寂靜的春天》可能是繼達爾文《物種起源》之後,最顛覆科學界的著作。

目錄

編者序
推薦序:我們都欠瑞秋‧卡森一份情 文/李偉文
推薦序:科學萬能世代裡敲起的一記警鐘 文/袁孝維

第一章 明日寓言
第二章 人類不得不承受的共業
第三章 要命的靈藥
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海
第五章 土壤的國度
第六章 地球的綠衣
第七章 無謂的破壞
第八章 不聞鳥鳴
第九章 死亡之河
第十章 漫天蓋地
第十一章 難以擺脫的噩夢
第十二章 人命值多少
第十三章 隔著一道窄窗
第十四章 四分之一
第十五章 大自然反撲
第十六章 隆隆的雪崩聲
第十七章 另一條路

誌謝
作者小記
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迴響大事記
附錄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7397

【每月一書】罪與罰之外

內容簡介

犯罪判罰,天經地義
  而在這眾人習以為常的「天經地義」之外
  我們是不是忽略了法何以為法
  以及其他與「人」更緊密的關聯?

  以自己權益/利益為先的人,應該受到指責嗎?
  被迫殺人的人,和教唆殺人的人,誰該負的責任比較大?
  當法律與宗教衝突時,孰先孰後?
  司法判決除了讓犯錯的人得到懲罰之外,對其他人有什麼意義?
  已經不合時宜的法條,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它?

  一九六○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發軔的「法經濟學」(或「法律的經濟分析」),對法學提出截然不同的解釋,於法學「重新發明輪子」(reinventing the wheel),如今,「法經濟學」在各級法院和最高法院裡,已然高居廳堂之上。

  於兩岸三地享有高知名度之經濟學者熊秉元,在本書中以日常的提問為引,深入淺出地利用經濟分析的基本架構處理各種法學問題,包括闡釋最抽象、層次最高的核心――「正義」的概念,且書中諸多理論皆奠基於真實世界,明確提出「實證法學」(apositive the ory of law)的概念,並和傳統「規範法學」(anormative the ory of law)相對照,在現行類似之法經濟學分析方法上甚有新意。

目錄

第一篇 一切從個人開始
各種社會現象,都是由人類行為匯集而成;社會科學的功能,就是針對社會現象(而非自然現象),嘗試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釋。我們先從構建社會科學的基本架構開始,到實際案例分析,把基本架構和社會現象作一連結──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可以「以理解之」。
提問一:在火場中只顧自己孩子的母親,錯了嗎?
以自己權益/利益為先的人,應該受到指責嗎?

提問二:我為什麼要守規則?
自動送上門來的錢財,你忍得住不出手嗎?

提問三:走後門、攀關係是破壞社會規範的行為?
關係讓人好辦事,那遵守規矩的人是笨蛋嗎?

提問四:一切只能依法辦理?
法律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但已經制定的法律,還有沒有修改的空間?

提問五:借刀殺人,刀當何罪?
被迫殺人的人,和教唆殺人的人,誰該負的責任比較大?

第二篇 在了解法律之前
法律的形成和變遷,也是社會現象之一。對於法律的基礎,傳統法學多是立基於道德哲學。相形之下,社會科學追本溯源,由初民和原始社會開始,描述法律的出現和性質、以及道德的功能。第二篇的意義,是在第一篇的基礎之上,建構「實證法學」(A Positive Theory of Law)。
提問六:在法律出現之前,人們愛怎樣就怎樣?
有人就有江湖。在法律尚未訂定的初始,用什麼方式賞善罰惡?

提問七:所有的罪都會受到懲罰?
法律可以制裁殺盜擄掠,卻無法保護所有受到傷害的人。

提問八:法律與道德有什麼關係?
覺得羞恥的道德之心,可以是成為法律的前導嗎?

提問九:法律定了,不能改嗎?
已經不合時宜的法條,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它?

提問十:法律應該是一種信仰?
當法律與宗教衝突時,孰先孰後?

第三篇 那些律法沒說出來的
正義的理念,貫穿法學和司法運作。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是由法學之外的視角,對法律進行更全面的檢視。還有其他關鍵性的因素,對法學和司法運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一篇裡,將探討一個重要的影響因子:訊息(information),是隱身於法學內部的主導力量。
提問十一:司法允許替人貼標籤?
這個人偷過東西、那個人是詐欺犯……在什麼狀況之下,錯誤必須被公諸於世?

提問十二:判決不只是判決?
司法判決除了讓犯錯的人得到懲罰之外,對其他人有什麼意義?

提問十三:前科累累,定會再犯?
犯過錯、甚至一錯再錯的人,真的會有改過自新的一天嗎?

提問十四:法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有什麼關係?
想把一門學科學到專精,應該要單一深入,還是旁徵博引?

提問十五:犯錯憑什麼談權利?
談人權,應該在罪之前,還是罪之後?抑或應該獨立討論?

第四篇 悠遊於法學財富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的道理,要學好法律,最好先掌握學習的態度、方向、和技巧。這一篇就是針對「學好法律」娓娓道來,且更進一步闡明如何體會法學的智慧結晶,與如何悠遊於法學的智慧資產財富之中。
提問十六:幹嘛理路人?──現代社會新人際
對於「有點熟又不是太熟的人」,需要認真看待嗎?

提問十七:為自己好,還是為他人好?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究竟有沒有「必須」的自私?

提問十八:經濟學不就是斤斤計較?
所有可計算的背後,都有無法計算的價值。

提問十九:學好法律不就是死背嗎?
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讓死的條款,與活的社會與時俱進?

提問二十:衝突一定都是不好的?
不吵的小孩可能沒糖吃,甚至連自己的糖都會被搶走。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381

【每月一書】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

內容簡介

堅持空拍台灣20年的攝影家齊柏林,首度披露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與《看見台灣》記錄片幕後故事

  別驚訝,這是我的心、我的眼,所看見的台灣。
  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家。當你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才能真正祝福她。    

  很多人說台灣很小,我會反問他們:「你都看過了嗎?」

  提起「齊柏林」這個名字,你或許知道,他是台灣最知名的空拍攝影師。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懼高症,連雲霄飛車都不敢搭;你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拍台灣,而且堅持拍了20多年。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卻在退休前三年,毅然決定辭職,放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空拍台灣記錄片計畫。這一切,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20年的默默堅持,齊柏林首度將他的心路歷程,透過本書呈現在讀者面前。於是,我們得以看見,要拍到那一張張令人讚嘆的照片,需忍受何等高空飛行的不適、克服什麼樣的困難,甚至冒著何種生命危險?齊柏林又是如何從一個只拍美麗照片的攝影師,成為一個以記錄台灣地景為職志的觀察者?又是什麼樣的契機,促使他決定抵押房產、自費3000萬購買設備,拍攝動態記錄片?在他心中、眼底所見的台灣,又有多少一般人不知道的真相?

  2013年,齊柏林所拍攝的台灣第一部空拍記錄片《看見台灣》終於完成。記錄片中令人驚豔、感動、心疼的的台灣,撼動了所有觀影者的心。許多片中看不見的故事,也都收錄在本書當中,包括幾個驚人畫面的拍攝過程、難得入鏡的「人」的鏡頭從何而來、許多貴人相助的緣由、籌拍過程及拍攝現場的幕後故事、第一次空拍電影所遭遇的辛苦與所需的專業……等。

  很多人說,齊柏林這一路走來很辛苦、很孤單,但他從不這麼覺得。他反而認為自己比別人幸運,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忙。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股單純堅持的力量,如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地景空拍攝影師,首次披露堅持空拍台灣20年的心路歷程。
  2.細述電影拍攝背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冷暖人情,極富可讀性。
  3.全書收錄許多難得的精采空拍照片,增加本書的收藏價值。

名人推薦

  ★ 陳文茜、陳藹玲、張小燕、鄭崇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台灣高鐵董事長)、宋文琪(台北101董事長)、賴青松(穀東俱樂部創辦人)、洪箱(農運女戰士)   感動推薦

  ‧在人害與天災的雙重威脅下,台灣被破壞的程度與速度與日劇增。齊柏林從空中看台灣,讓我們留住此時此刻。它是教育孩子認識台灣及環境保護最好的素材,也是台灣史實珍貴的立體篇章。齊導演堅持夢想的行動力,更值得年輕人效法!──陳藹玲

  ‧齊柏林,他冷靜地,以絕對的高度、經年的意志,不同於我們習慣的視角,帶著我們飛出這煙硝的雲霧,看到原來這煙霧底下,我們生生不息的這塊土地,竟絕美如斯……那美,可以跨越種族、文化,撼動每一個人的心底。他對這塊土地的愛與感動,透過作品,能點燃我們每一個人奉獻這塊土地的那把心火。──台北101董事長  宋文琪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齊柏林果然成為全台灣數一數二的空照專家,他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在多年的空拍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台灣的美,但也清楚看到台灣自然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希望透過齊柏林的眼,在建設之餘,能更有智慧地找到兼顧自然環境,又能讓人民親近自然的方法,讓我們的台灣更美更好。──台灣高鐵董事長  歐晉德

  ‧真心感謝柏林兄以青春與熱情換來的精彩記錄,無論是文字、照片或影像,都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大地母親的真實面貌。透過柏林兄的心與眼,我們終於得以俯覽清水斷崖的壯闊,嘉明湖的靜謐,大霸尖山的雄偉!也終於得以一眼望見開腸破肚的山野大地,五彩渲染奔流入海的寂靜死河,以及一群又一群依舊在天人交界處,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的台灣子民!──榖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讀完本書,看到一個住在都市的人,願意如此用心與努力,完整記錄下大多數人從未見過的台灣真實面貌,我非常感動。台灣是個寶島,土地是我們的母親,但我們卻沒有好好愛惜這片土地,讓美麗的環境日益消失。透過本書,我們不僅能好好了解自己的土地,齊柏林先生如此有計劃地實踐夢想的執行力,更對我們所有人帶來激勵與啟發。──農運女戰士  洪箱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3019

【每月一書】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內容簡介

科技浪潮襲來、強國環伺、典範不在
台灣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嚴峻處境
面對未來,台灣還有機會嗎?
嚴長壽:台灣需要一場「重新定位」(Reset)的革命
二○○八年,台灣政黨二度輪替,當時嚴長壽出版了《我所看見的未來》,獲選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曾得到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榮耀。也是從總統到基層公務人員、里長的必讀書籍。

  可惜經過八年歲月,當時的「未來」如今已成「現在」,台灣走上了與書中期待背道而馳的方向,處境更加艱難。過往帶給我們好日子的「機會雲朵」已飄走,經濟優勢用罄、人才存糧耗竭……。

  嚴長壽忍不住自問: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本書執筆期間,正值台灣三度政黨輪替,許多政策確如同鐘擺,從一端擺盪到另一端。對於國家、社會、青年的未來,嚴長壽有著最急切的憂心。台灣已經錯失太多機會,漸漸成為「消失中的台灣」,在國際政治、產業、教育、觀光與文化的世界地圖上,失去了定位及方向,無法永續。

  嚴長壽以長年投入教育、公益、觀光、文化…各方面的觀察與經驗,在書中分享他所看到的問題、機會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對於全球新興的「無校園大學Minerva Schools」、「企業和組織接班傳承」、「大國思考的陷阱」、「兩岸和國際關係」等,也都虛心坦懷提出他的觀點與建言。

  現在正是台灣重新定位、重拾信心的時刻,嚴長壽期待這本書成為全體社會與公民凝聚「共識」的引子,能夠幫助我們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年輕人,重新發掘自己的優勢,以一種不亢不卑的姿態,在世界地圖上,找到最自信的自己。

目錄

前言:「未來」已經成為現在

第一部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青年的定位
1.科技浪潮下,青年的未來何在?
2.世界就是校園
3.創建台灣的Minerva School

第二部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台灣的定位
4.不要用錯誤的尺度丈量自己
5.伸出友誼手,把感動放前面
6.危機,也是轉機

第三部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地方的定位
7.池上,找到最好的地方定位
8.不老部落,永續的未來
9.美麗島嶼,綠能的想像
10.留白。永續。Right fit.

第四部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文明與宗教的定位
11.大師消失、典範難尋
12.面對大佛最美的時刻

尾聲:我們除了彼此相愛,沒有別的選擇
後記:名聚人散,名散人聚

以上文摘節錄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