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每月一書]雨季的孩子:來自亞洲底層的苦難印記

我期待讀者閱讀時可以更堅強,
因為這些都是無與倫比、充滿犧牲的故事,過去台灣發展現代化時也曾出現過!

「我選擇報導這些無法爬上載滿機會的火車的人,常借用他們的語氣,因為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勇氣與尊嚴,值得我一一寫下。」大衛‧希門內斯

近幾年亞洲雖然呈現高度的活力,迅速發展,甚至在人權問題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仍然有許多貧窮的人存在於此,有許多底層的人們不被看見。

雨季的孩子是一本真實故事集,新聞記者15年貼身觀察,講述在亞洲被遺忘了角落,處在社會底層,聲音不被所聞。書中藉著十個地區不同孩子的故事,反映亞洲不同的面貌以及悲哀,也看見了人性面對苦難的尊嚴與勇氣。

波蒂,5歲女孩,出生於柬埔寨,愛滋帶原兒,母親住在醫院,父親偶爾會來看他們,但只是為了找她孱弱的母親發洩性慾。作者離開醫院前要求幫她拍張照片,她選了她最喜歡的粉紅色洋裝,但令人不能相信的是她比母親早死,之後她母親也上吊身亡。

莊無敵,是12歲的泰國拳擊手,出身自最貧窮的區(Korat),那裏的雨季不是太長就是太短,在這村子能做的就是成為出色的拳擊手,然而Cuan至今7戰7敗,他們家仍然一貧如洗。

雷內,出生於馬尼拉的掩埋場,10歲,他每天就是等待垃圾車到來尋找可用之物,他甚至無法想像其他地方的生活該怎麼過,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垃圾車,認識作者之後他的夢想改變成趕快長大離開這裡去從軍。

曼海三,是蒙古13歲地下兒童,那裡的孩子都是孤兒,他們口裡的家是地下坑管,在那裡,他們不會抱怨老鼠,他們討論黑暗飢餓還有恐懼,所有恐懼之中,最壞的就是警察。

作者在過去的旅途,親眼目睹了戰爭、政府對人民的壓迫,以及鄉村的貧窮,在那裡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品,對他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還有讓人們失去一切的天然災害,嚴峻的不公不義常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我們卻對此保持冷漠,好像這些我們所擁有的權力,他們不配獲得。它們不是悲傷的故事,只是讀起來有點苦澀罷了,因為它反映了某種我們不忍卒睹的現實。這些主角都別具特色,儘管他們的生存特別需要勇氣,還有許多關乎活下去的人性考驗。

以上摘自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kingstone.com.tw/3hrs/book_page.asp?kmcode=2015440478393&lid=se_base005&actid=3hrscategory

[每月一書]少,但是更好

                                                     獻給被工作與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你

你是否曾發現自己忙到分身乏術?你是否曾覺得工作過度又未能充分發揮實力?你是否曾發現自己專做不重要的事?你是否覺得忙碌不堪卻缺乏生產力?就像你總是在移動,卻從未到達任何地方一樣?

  作者以「少,但是更好」做為本書的核心概念,闡述為什麼讓生活化繁為簡如此重要。一旦有「事事都重要」、「有沒有辦法做好所有事」的想法,不管什麼請託、要求都攬在身上,結果就是自己愈繃愈緊,焦頭爛額,反而工作生活兩頭落空。

  為了達到「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狀態,作者在書中以三步驟來解釋:第一,精挑:要判斷出目前什麼事情才是首要,先問問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值得投入?」如果不是,應該要勇敢拒絕。要成為「Ichoose to」,而不是「I have to」的人。第二,簡化:如何刪除瑣碎無謂的枝節。第三,準確執行:如何移除障礙,讓執行過程減少阻力與痛苦。

  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情,而是教你如何只做正確的事。本書談論的並非時間管理或提升生產力的策略,而是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方法,教你如何在個人和專業領域中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和更有影響力。

  最終,你會過忠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待你過的生活。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0346

[每月一書]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當旅人踏出腳步,
一場規模驚人的全球經濟、文化、生態大波動將隨之揚起。



  從嗜好演變為產業,「旅遊」的影響無形中已和你我緊密相連

  您可能不知道,觀光目前已是規模僅次於石油和金融、不容忽視的世界第三大產業,產值高達六點五兆美金,而且相關從業人數更多達全球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在本書中,曾任《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特派記者的伊莉莎白∙貝克以實際行動走訪世界各地,觀察過去曾被大眾認為不過是種「嗜好」的觀光旅遊行為,如何變成一項規模驚人的「產業」,而旅遊又如何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或衝突,產生深遠影響。

  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 「觀光」對國家究竟是毒藥還是靈藥?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遊輪旅行另人嚮往,但搭載人數動輒數千,航程中的髒汙廢水暗中排向何處?船東又如何大鑽法律漏洞,苛刻員工,謀取暴利?
  •哥倫比亞捨棄為美國市場供應牛肉的畜牧業,國家轉而發展綠色觀光,為何反倒更加有利可圖,帶進大量外匯?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台灣和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

  透過伊莉莎白∙貝克走訪十國四大洲的觀察、紀錄和訪談,「旅遊和觀光」這看似無形、規模卻是最為龐大,和你我息息相關,卻也可能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和產業,將在她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豐富報導下,從社會公義、生態問題、文化侵略、經濟流動等角度,呈現出你我過去未曾深思的真實樣貌。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183

[每月一書]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重建有感成長與社會正義的經典著作


工作機會消失,經濟成長停滯,不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
是政府管理失能,政策失當!
民主成為一元一票的機制,
1%的富人對社會洗腦、綁架政府決策,犧牲99%大眾的生計!
從北非、西班牙、到英國、華爾街,全球同時怒吼,
是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個機會公平的未來的時候了!
這是1%所有、1%所治、1%所享的社會!
我們的經濟與政治體系承諾我們要做的事,與他們實際做的事情,兩者天差地別到不容忽視的地步!--史迪格里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是省思全球化與自由市場最清醒的聲音。2008金融危機後,史迪格里茲受法國前總統薩科齊邀請,擔任國際經濟與社會進步評量委員會主席,打破GDP的迷思。
這次,史迪格里茲聚焦全球都面對的世紀難題-分配不均。薪資停滯、工作機會消失,大眾的稅愈來愈重,但是社會福利卻一減再減。根本的原因,就是財團綁架政府、只求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膨脹,而政府失能、完全無法矯正市場失靈。受害的不只是中產階級與勞工,更已經傷害了民主政治與司法體系。
  我們必須看清楚財團扭曲的邏輯,站出來改變!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1269

[每月一書]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社會物理學──剖析意念傳播方式的新科學

                                                     歡迎來到社會物理學的時代!
我們在網路世界撒下的「數位麵包屑」,原來是一步步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線索!

如果大數據革命有一位主導大局的天才,他便是本書作者艾力克斯‧潘特蘭。潘特蘭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大數據與個人資料倡議」共同發起人,被《富比世》雜誌譽為「全球7大權威資料科學家之一」,《新聞週刊》列為「可能改變本世紀100位美國人之一」。他還有另一項稱號「可穿戴式裝置之父」,早在15年前便主持全球第一個人與機械結合的「賽博格」(cyborg)群體實驗,其中幾項構想現在由前學生落實為Google眼鏡和Google+。

  潘特蘭在本書提倡的新科學「社會物理學」,利用電子裝置進行大規模實地實驗室,和研究團隊逐秒測量群組、公司和社區可能長達數年的時間,蒐集、分析數以十億計的大數據,仔細觀察社會以了解意念流的動態。在這樣的「社會觀察鏡」下,人類和猩猩群與蜂群的共通點,比你願意承認的更多。

  潘特蘭團隊這項分析巨量「數位麵包屑」,如通話紀錄、信用卡交易、GPS定位紀錄等的流程,被列為「即將改變世界的10項技術之一」。他們已經發現,藉由分析這些數位麵包屑中的形態,可以判斷某人是否可能將罹患糖尿病、會不會償還貸款,而以前看似隨機「不可抗力」的許多事物,如股市崩盤、政治革命、經濟泡沫等,都可以獲得解釋。

  原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沿途撒下的數位麵包屑,其實隱藏了各種好主意,有助於改善企業、政府和社會的運作,建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包括:

  個人方面   創新和創造力並非極少數超級機靈的人所獨有,最好的點子來自持續、細心的社會探索。最佳學習策略是花90%的精力在探索,尋找、模仿看似成功的行為榜樣,剩餘的10%用在個人實驗和思考上。

  團隊方面   績效最好的群體主意很多,成員貢獻很多很簡短的點子,而非只有少數人長篇大論。這種交流持續重疊發生,而且主意很多樣,各人參與互動的程度相對平均。

  領導方面   最成功的經理人類型,是所謂的「魅力型連結者」,會主動四處遊走,與人簡短有力地交談。由這種領導人主導的團隊,有較均衡、較高程度的成員參與,對集體智慧有利。

  解決問題   無論是鼓勵個人在冷天中增加活動量,或是在幾小時內找出全美各地10個紅氣球確切位置的比賽,捨棄傳統直接獎勵目標對象的方法,改為一併獎勵目標對象的同儕,這種創造社群壓力的方法,有時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疾病預防   結合科技和行為變化,可以估計每個人生病的可能性,並畫出疾病傳染地圖。近年來,SARS、H1N1、伊波拉病毒等傳染病造成恐慌,在未來肯定將出現的疾病大流行中,這是我們防止數億人死亡的少數希望之一。

  城市發展   我們在平常日和週末的活動形態雖然不同,但各自有其規律。如果信用卡資料顯示城市人口脫離自身熟悉區域,往外探索的活動高於平均水準,則該城市在隨後年度會有較高的GDP、較多人口,以及較多樣化的商店和餐廳。

  交通建設  目前根據駕駛人提供的GPS數據,已經可以逐分鐘更新交通情況。但大數據還能用來預測駕駛人何時可能發生意外,有助於大大降低事故率。瑞士蘇黎世的城市設計證明,建設大規模、便宜的快速運輸系統,有助於城市的整體發展。

  個資保護   史諾登事件震驚全球,在潘特蘭前瞻眼光中的未來,個人擁有占有、控制和處置自身資料的權利。這項「資料新政」並非只是倡議,他透過世界經濟論壇的推動,已成功促成美國和歐盟相關立法和宣言的研擬。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7275

[每月一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飲食哲學的第一本書
  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
  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怎麼吃是一門有深度又有趣的思考;懂得吃才能帶來身心靈最大的滿足。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在地生產比國外進口環保?吃素比吃肉慈悲?
吃得越清淡越好?跨國大企業等於萬惡資本家?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而關於吃的行為,作者也指出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
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
針對這些反思,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
  
我們處於飲食文化的黃金年代,無論是美食、食品營業和衛生都發展到巔峰。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像萬國博覽會一樣,可以吃到各國美食。可是我們沒有認真思考一些重要的議題:為什麼食物那麼重要?我們和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選擇要吃什麼,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面: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性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係,和其他動物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所以說,關於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本書所提出的「吃的美德」,並不是傳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於飲食的某個面向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第一部討論當今有關飲食倫理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第二部著重於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好壞、對錯判斷。第三部和第四部則強調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藉此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出一些脈絡。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0629


[每月一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現代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
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待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
即使去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隨身聽?
如果你也關心我們的孩子,請翻開這本書,
讓他們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教會他們與大自然重修舊好!
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
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
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本書告訴您,如何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善用純正天然的綠色治癒力!
讓孩子和蒲公英對話,激發他的想像力和天賦;
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
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
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作者理查.洛夫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在本書中他點出了兒童與自然之間令人震驚的隔斷。作者以他親身採訪過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教育心理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點出自然棲息地的消失,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兒童發展趨勢。
  這是第一本總結了眾多領域對於「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作者不僅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分別從家長、老師、教育學者、政府單位、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提出為治癒這一斷裂的現況的實用改善之道,包括父母如何帶領孩子親近自然,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症狀;教育者如何將孩子從教室解放,藉由豐富的自然環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都市規畫者又如何打造出綠色城市,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大自然裡。
  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引領讀者重溫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我們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
本書在美國甫上市就獲得廣大迴響,掀起一波波熱烈的討論:
 各種環境教育、兒童山林教育機構組織紛紛成立
 政府公部門舉行相關會議,並立法推動各項培育計畫
 土地開發業者推出與自然生態結合的建築,打造生態社區
 風潮延燒至海外,譬如荷蘭政府就贊助了本書的翻譯出版
 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美國家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3893

[每月一書]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沒搞懂誘因之前,別靠直覺做決策!
善用現場實驗經濟學,精準決斷事物的因果脈絡。

事情的結果為什麼和你當初想的不一樣?  

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類種瓜得豆的烏龍事件,生活中層出不窮。你在哭笑不得之餘,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也最是千折百轉,如果沒有先參透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成為最大的破壞力量,讓事情荒腔走板,脫軌演出。因果關係並不容易駕御,偏偏人都習慣憑直覺、甚至想像,從事物的表相論斷真相,一腳踩到誘因謬誤的地雷。

  人類行為一直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行為的誘因也向來是耐人尋味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家為了確定因果關係,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而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

  想要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精準掌握誘因設計,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精采佳作!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601
  

  

  

[每月一書]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

美國筆會書 獎、德國GetAbstract國際財經書獎
美國、英國、中國、德國暢銷書
  
      書開頭是一隻狗,原本是慈禧太后的狗,
  1860年英軍攻進圓明園,把牠帶回倫敦,
  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取名「戰利品」。
  作者於是問出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鴉片戰爭結果是維多利亞女王賺到一隻愛犬,
  而不是她丈夫亞伯特被押去北京做人質?

  一個問題導向更多問題:
  西方征服新大陸靠的是「槍炮、病菌與鋼鐵」,
  槍炮、鋼鐵都源自中國,
  中國亦不缺病菌,為什麼征服新大陸的卻是西方?
  鄭和航海技術大大勝過哥倫布,為何沒橫越太平洋?
  為什麼工業革命在英國發韌?
       簡單問一句就是:西方憑什麼主宰世界?

  從馬克斯以降,許多大師都給過解答,
  從人種優劣論、文化決定論、地理決定論
  到英雄史觀、狗熊史觀,不一而足。
  本書推翻前人論點,另立新說。

  前人回答「西方憑什 麼」,往往只專注近世,只看文藝復興以後,本書卻堅持從遠古開始,上古、中古一直寫到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史,也是以中國史為對 照的西方史,更是以西方史為對照的中國史。一路東西對照:

  尼安德塔人    vs 北京人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 vs 商王武丁
  羅馬帝國     vs 秦漢一統
  拜占庭淫后狄奧多拉vs 武則天
  葡萄牙恩里克王子 vs 明英宗
  宗教戰爭     vs 明末民變
  科學革命     vs 清代考證學
  《環遊世界八十天》vs 《浮生六記》

  區區五百頁篇幅,卻將中西大事一網打盡,旁徵博引,材料遍及埃及王室文書、中國古籍,還有最新科技的粒腺體DNA分析、南極冰帽底下的古氣候資料。故事精彩,論述亦往往出人意表。

  嚴肅史家往往認為歷史 變數太多,不可能有法則可言。作者卻力排眾議,指出只要視野 夠廣,上溯史前萬年,就會辨識出諸多歷史法則。本書綿密的中西對照,揭露東西歷史大勢 其實驚人雷同,因為都遵循同樣的歷史法則:

  地理決定發展,卻不決定未來。發展會改變地理的意義,一時劣勢另一時可能變優勢。

  從埃及文明,到羅馬崛起,到英國締造海洋帝國,到中國變世界工廠,都是後發優勢的範例。

  社會向上發展,一定會埋下阻礙發展的禍因。
  發展遇到阻礙,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不突破,就是衰退或崩潰。
  核心衰退,就淪為邊陲。邊陲發現後發優勢,就躍升為核心。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5764

[每月一書]巷仔口社會學

「開了社會學之眼,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

  另一個例子是「巷仔口社會學」這個共筆部落格,用專業的素養,淺白的口吻,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在短短的一年半內,吸引了2.1萬個FB粉絲,網頁的點擊次數也高達180萬次,可說成果斐然。

  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了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困境。」

  這是社會學在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型台灣社會現象,這本書一一展演如何揮動這把利刃,解開問題背後千絲萬縷的糾結。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7240

[每月一書]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

    大哉問時代,發問就是用無知,凸顯你的已知,問問題,是推動自己吸引別人最好的方法。


「為什麼球員明明喝了很多水,比賽完卻幾乎沒排尿?」
「為什麼雨刷不能像我的眼睛,可以快眨、也能慢眨?」
「如果將摩斯密碼套用到商品編碼上呢?」

以上三個問題,分別誕生了:
年產值200億美元的運動飲料產業、電子感應式雨刷和到處可見的商品條碼。
很多產品與企業的成功,並非知道高明的答案或握有高端技術,而是——
懂得「大哉問」。

雲端搜尋的發達,讓問題的價值越來越高,答案的價值越來越低,
所以,「大哉問」時代已經來臨,
說「我知道」已毫無價值,「問得漂亮」才是創新的根本。
因為如果你不懂發問,大數據在手裡還是不知道答案。



本書作者華倫‧伯格(Warren Berger)是企業創新專家與廣告作家,
曾受邀參加國家廣播公司《今天》(Today)、美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
(World News)、美國有線電視網與公共廣播電台發表有關發問與創新的評論。
他同時也是資深產業研究記者,研究過全球上百位頂尖創業家與創新者,
得到了一項結論:

在過去,表現出「無所不知」的人會獲得晉升,
如今,公司裡最好的位子、甚至有自己的辦公室,卻是留給最懂得問問題的人,

因為,
一個小問題,能創造一門大生意。

這年頭,不問問題必然遭到忽略,但如果老是問沒生產力的蠢問題,也會失去機會。
究竟要問什麼?該怎麼開頭?怎樣才算是價值千萬、億萬的提問呢?
你得學會「為什麼─如果─如何」這套模式。

  • 一個問題,要能引發五個「為什麼」:
大家司空見慣的事,最值得推翻。當五個「為什麼」聯成一串,答案就會現身。
  • 接著問「如果」,讓想像力爆發:
問「如果」,以便重組借用別人的點子;然後,還要故意「想錯」。
  • 夢想「如何」實現?你絕對不能做太多準備!
先做原型、不斷測試,萬一每次都在不同地方失敗,恭喜你了。
還有別自己蠻幹,在網路時代,高手很容易找,他們只等你分享問題。
過程中,即使想法被看衰也要當作家常便飯,
因為別人的負面反應越多(「這絕對行不通!」),代表你已觸及某個全新的領域。

本書不只教你如何大哉問,還要告訴你︰
平凡想變頂尖,你該問什麼問題?
當公司成長趨緩,你又該問什麼問題?
如何用發問挑動人心,但不造成對方排斥?
要怎麼激發年輕員工的熱情?讓他們勇於提出疑問?
為什麼「立刻給答案」的主管最糟糕?

除了工作,對於你最在乎的人生呢?
賈伯斯曾在挖角時提問:「剩下的人生,你要賣糖水,還是要改變全世界?」
大哉問時代,發問就是用無知,凸顯你的已知,
問問題,是推動自己吸引別人最好的方法。

[每月一書]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女力時代來臨性別差距日益縮小,全球7千萬專業女性精英階級崛起!


  本書作者艾莉森.沃爾夫為知名英國學者暨新聞媒體工作者,她以大量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研究資料證實,近代自精英教育門戶敞開、工作機會出現轉變,再加上避孕藥的問世,女性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今日,史上第一次成千上萬女性花在董事會桌邊的時間,多過廚房流理臺。這些專業女性事業心強、學歷高,和男性精英一樣享受著天之驕子的生活。她們工作時間長又晚婚(如果會結的話),領導著《財星》500大企業(Fortune 500),出現在《富比士》(Forbes)、《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等重要財經雜誌封面上。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是女性勞動力最頂層20%的人,她們已和男性相距甚微,遠離的是金字塔中底層其他女性的世界。

  這個在全球約有7千萬人、人數每天都在成長的新興階級,包含了下列特點:

  •學歷都在大學畢業以上,過去選擇捧鐵飯碗當老師,現在絕大多數從事專業工作,如經理人、銀行家、律師、醫師、顧問、科學家、分析師、工程師等。

  •較可能長期從事全職工作,如果結婚生子,大都在產後立刻衝回職場,在孩子還小時也多會繼續全職工作。30到35歲生第一胎很正常,而且「有錢人愈有錢,窮人生愈多孩子」。

  •會選擇和自己條件相近的配偶,負擔得起正規托兒服務與精英教育支出。不僅注重生活風格,也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由於較少從事無酬家務,因此合力促成「佣人階級」再現。如果是單身,大多懂得寵愛自己,不但能夠負擔時尚奢侈品,未婚女性的購屋趨勢也增多。

  •女性以往成為超級富豪的主因為財富繼承,今日白手起家的女性人數增多,如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等都是,而且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女億萬富翁是中國人。

  •女性參政程度提高,開發中國家(通常是非洲)和西方國家一樣多。全球至今已出現五十位以上的女性首相/總理,亞洲甚至出現爆炸性的「女性王朝」力量。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