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每月一書] 建築為何重要


美國首席建築評論大師 第一本中文譯作
  挑戰建築評論最具雄心的命題
  「我們精心興蓋建築,是因為相信未來會更美好,因為我們相信,送給後代子孫的禮物中,很少有東西能比得上偉大的建築。
  建築象徵我們對社會的期許,也象徵我們不僅相信想像的力量,也相信社會能夠不斷開創新局面。」
  建築是什麼?大約在公元前三十年,古羅馬的維楚威斯便寫下建築的三要素是「實用、堅固、喜悅」,至今仍無人超越,因為這三重定義剴切地總結了建築的矛盾:建物必須實用,同時又得與實用對立,因為藝術(也就是喜悅)在本質上並不實用。因此,建築既是藝術,也不是藝術;可能不止是藝術,也可能稱不上是藝術。這是建築的矛盾,也是建築的榮耀,向來如此。
  建築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及思考。當建築在我們頭上張開一片屋頂,讓我們感到喜悅、悲傷、困惑、敬畏時,便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更有甚者,建物還代表了社會理想,代表了政治言論,也代表了文化象徵。建築毫無疑問是社區概念最重大的實體符號,能讓我們堅定表達出對於共同立場的信念。
  建築為何重要?因為建築物告訴我們,我們是什麼、我們想成為什麼。而能提供最多答案的,有時正是那些平凡的建築。
  與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阿隆.柯普蘭《如何欣賞音樂》齊名的建築評論經典。
  本書涵蓋高柏格一生的探索、反省及寫作。
  作者不僅指出解決方式,更熱切討論了建築必得持續定義這世界的空間。
  .建築的意義:建築除了明顯具有「擋風擋雨」的功能之外,其重要之處就和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讓生命更加美好。出色的建築如密斯.凡德羅的巴塞隆納展覽館,「讓你看到如何精采掌握形式與空間,令你屏氣凝神」。而正是這樣的建築,像貝多芬或畢卡索的作品一樣豐厚了我們文化。
  
  .挑戰與舒適:偉大的建築必須有其用途,必須屹立不倒--還必須是藝術作品。本章的重點就是更仔細地觀察,當我們把建築提升到藝術的最高境界時,我們想做到什麼,而把建築當成藝術來觀看,和觀看一般的地方建築,兩者的體驗又有何不同。儘管萊特設計的房子會漏水,柯比意的房子排水不佳、法蘭克.蓋瑞的房子很難蓋,但如果沒有他們的熱情,沒有他們所開創的可能性,我們無法想像自己的文化會是什麼模樣。
  .建築作為物件:我們與建築的關係,幾乎總是從建築的外觀開始。喜愛建築,就一定會在意建築的外觀,並從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否則,無論你知道多少建造的原因、多少建造的知識,還是無法真正了解建築。從科德角式小屋到柯比意的草原建築,從林肯紀念堂至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正是建築的幾何力量,激發了人類的各種情緒。
  .建築物和地方營造:建築是營造地方,營造記憶。城市的脈動是一種推向社會的脈動,是把大家結合起來,並且接受雖然彼此天差地別,卻有某些事情讓我們成為一體,讓我們更強大。但現在這個時代,種種力量都把我們從城市中拉開,讓我們分散各地,此時我們又該作些什麼?當我們如此輕忽一切熟悉的事物,先是視為理所當然,之後甚至視而不見時,又要如何創造出有意義且長久的記憶?
  建築在我們四周,牽動我們的記憶,影響我們的環境,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闔上本書之後,再問一次--
  建築為何重要?   
本書特色
  美國亞馬遜書店4.5顆★推薦
  2012年美國建築博物館文森特.史庫利獎最新得主
  1993年紐約公立圖書館選為大文豪(Literary Lion)
作者簡介
保羅.高柏格(Paul Goldberger)
  美國建築評論大師,唯一摘下《紐約時報》、《紐約客》兩大建築評論桂冠的作家,因此被推崇為美國當代建築評論最重要的人物,動見觀瞻。
  一九五○年生,現居紐約。曾擔任全美盛名的帕森設計學院院長,現為新學院設計和建築系教授。四十年來關注建築與藝術,專長城市歷史變遷,與「歸零地帶」重建總規劃師李伯斯金對談世貿遺址,與法蘭克.蓋瑞同台在電視節目中談論建築,在建築界擁有深遠影響,並將建築評論提高至公共領域的層次。為《紐約時報》撰寫建築評論二十年,獲普立茲傑出評論獎,之後轉至《紐約客》週刊負責極富聲望的Sky Line專欄,現為《浮華世界》專欄作家,著作十餘本,並為各大名建築師、攝影師、畫家寫作導論與序言,文字融合易讀性與學院風格,優美流暢。
  艾倫.狄波頓:「關於藝術方面的指導書籍很多,但是建築方面卻寥寥無幾。《建築為何重要》便是最好的作品之一。」
譯者簡介
林俊宏
  師大譯研所畢業。譯有《英語的祕密家譜》(大家出版)等書。現為自由譯者,並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6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