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專書閱讀心得寫作頒獎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每月一書] 尋路中國
榮獲 2010年——
《經濟學人》年度十大好書、《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年度百大好書。
《經濟學人》年度十大好書、《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年度百大好書。
你會用什麼方式了解中國?
《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何偉,選擇以租來的吉普車,駕車穿行,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尋路中國之旅。
循著長城遺址,他踏上殘存古城牆的沿途村鎮,看到數百年來抵禦胡人的牆磚依舊,但鎮上年輕人早已沿著新鋪築的公路,前往南方尋找機會,獨留老殘幼兒仍在黃褐光禿的故鄉。客居鄉間谷地,在和農村人家共同生活的時日裡,他觀察到傳統政治和新興商業這兩股力量,如何讓一座名為三岔的山村小鎮起了微妙變化,左右了純樸居民的世界。造訪新建廠區,從一座胸罩零件工廠的營運起落間,和與離鄉民工的生活相處中,他見證了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以及自然景觀如何消失在這場巨變裡。
三段寫實幽默、既嘲諷卻又感情豐沛的長期紀錄,時光和文字交織如經緯,何偉以其深入本質的刻劃,構築出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下的處境。
當今的中國就像一部高速疾駛的車,所有人都是車上乘客;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往何處駛去,也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在何時下車;在這個瘋狂移動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在尋夢的路上。對於中國,沒有人走得像他這麼深入,看得如此細膩;何偉捕捉到的,是一幅當代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力量趨駕的浮世百景。
國際書評
出類拔萃之作,既溫情詩意又強而有力地呈現中國轉型過程。——《經濟學人》
本書寫的是一個瘋狂移動中的國家。在開車穿越中國的時候,我們可發現自己身處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移民潮中。這個國家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處在離家而去的途中。 ——《紐約時報》
《尋路中國》是何偉超越前作的傑出之作,悲天憫人、鞭辟入裡,又帶點自我解嘲幽默,構成了他個人特殊的寫作風格。 ——《時代雜誌》
何偉的書寫天賦盡顯在他譏刺的評論,以及將所處情境化為紙頁文字的能力中。——《華爾街日報》
一般關於中國的報導都集中在政治與經濟議題上,試圖帶給讀者一些戲劇性、誇大的精采故事,但唯有何偉是一個真正深入中國百姓生活中的西方記者。他開著租來的吉普車,跨越無數鄉村和城市,帶領世人深入中國最真實的一面。——《華盛頓郵報》
何偉是名符其實的當代馬可波羅,憑一輛租來的切諾基吉普車就跨越了遼闊的中國領土,目睹許多可叫柯恩兄弟拍出另一部經典黑色喜劇的故事。《尋路中國》完全顛覆以往我對中國的想像。——《彭博社》
異常動人、另人發噱,絕對精采之作,同時極富趣味且引人深思。《尋路中國》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極佳好書,同時也是描述人性的絕妙佳作。——《華盛頓郵報》
何偉對引人入勝的細節觀察敏銳,故事敘述動人……《尋路中國》當中滿是對中國的詳盡報導及細膩描述,觀察亦具諷刺意味,是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強權如何疾行在二十一世紀的速寫。——《波士頓環球報》
《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何偉,選擇以租來的吉普車,駕車穿行,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尋路中國之旅。
循著長城遺址,他踏上殘存古城牆的沿途村鎮,看到數百年來抵禦胡人的牆磚依舊,但鎮上年輕人早已沿著新鋪築的公路,前往南方尋找機會,獨留老殘幼兒仍在黃褐光禿的故鄉。客居鄉間谷地,在和農村人家共同生活的時日裡,他觀察到傳統政治和新興商業這兩股力量,如何讓一座名為三岔的山村小鎮起了微妙變化,左右了純樸居民的世界。造訪新建廠區,從一座胸罩零件工廠的營運起落間,和與離鄉民工的生活相處中,他見證了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以及自然景觀如何消失在這場巨變裡。
三段寫實幽默、既嘲諷卻又感情豐沛的長期紀錄,時光和文字交織如經緯,何偉以其深入本質的刻劃,構築出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下的處境。
當今的中國就像一部高速疾駛的車,所有人都是車上乘客;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往何處駛去,也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在何時下車;在這個瘋狂移動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在尋夢的路上。對於中國,沒有人走得像他這麼深入,看得如此細膩;何偉捕捉到的,是一幅當代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力量趨駕的浮世百景。
國際書評
出類拔萃之作,既溫情詩意又強而有力地呈現中國轉型過程。——《經濟學人》
本書寫的是一個瘋狂移動中的國家。在開車穿越中國的時候,我們可發現自己身處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移民潮中。這個國家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處在離家而去的途中。 ——《紐約時報》
《尋路中國》是何偉超越前作的傑出之作,悲天憫人、鞭辟入裡,又帶點自我解嘲幽默,構成了他個人特殊的寫作風格。 ——《時代雜誌》
何偉的書寫天賦盡顯在他譏刺的評論,以及將所處情境化為紙頁文字的能力中。——《華爾街日報》
一般關於中國的報導都集中在政治與經濟議題上,試圖帶給讀者一些戲劇性、誇大的精采故事,但唯有何偉是一個真正深入中國百姓生活中的西方記者。他開著租來的吉普車,跨越無數鄉村和城市,帶領世人深入中國最真實的一面。——《華盛頓郵報》
何偉是名符其實的當代馬可波羅,憑一輛租來的切諾基吉普車就跨越了遼闊的中國領土,目睹許多可叫柯恩兄弟拍出另一部經典黑色喜劇的故事。《尋路中國》完全顛覆以往我對中國的想像。——《彭博社》
異常動人、另人發噱,絕對精采之作,同時極富趣味且引人深思。《尋路中國》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極佳好書,同時也是描述人性的絕妙佳作。——《華盛頓郵報》
何偉對引人入勝的細節觀察敏銳,故事敘述動人……《尋路中國》當中滿是對中國的詳盡報導及細膩描述,觀察亦具諷刺意味,是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強權如何疾行在二十一世紀的速寫。——《波士頓環球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偉 Peter Hessler
生於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
其著作《消失中的江城》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這兩書和《尋路中國》共同構成了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表彰其寫作成就。
何偉目前遷居至埃及開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並進行關於中東議題的新寫作計畫。
譯者簡介
賴芳
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系,曾在電台、報社和時尚雜誌擔任記者編輯,現供職於南方週末新媒體公司。
何偉 Peter Hessler
生於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
其著作《消失中的江城》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這兩書和《尋路中國》共同構成了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表彰其寫作成就。
何偉目前遷居至埃及開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並進行關於中東議題的新寫作計畫。
譯者簡介
賴芳
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系,曾在電台、報社和時尚雜誌擔任記者編輯,現供職於南方週末新媒體公司。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每月一書] 獨居時代
獨居不再等於孤獨,而是我們的生活新選擇!
全球崛起的新風潮:獨居。
全球崛起的新風潮:獨居。
獨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獨居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要學習一個人住的生活方式但其實,獨居不只是我們的選擇,更需要社會的整體設計。
群居了二十萬年的人類,在五、六十年前開始了獨居生活
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
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
全球獨居者大幅崛起
●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
●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
●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40%至45%的家庭為獨居)
●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30%的家庭獨居。
●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
●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
●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
●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40%至45%的家庭為獨居)
●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30%的家庭獨居。
●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
●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
為什麼我要獨居?
●年輕人的成年禮。
●(年輕專業人士付更高房租)追求自由與隱私:追求第二青春期。
●(三、四十歲的單身貴族)拒絕為不盡理想的伴侶犧牲自己的事業或生活方式。
●(離婚男女)不再相信婚姻是快樂或安定的可靠來源。
●(長者)多半喜歡一個人住,勝於與友人或子女同住。
●(年輕專業人士付更高房租)追求自由與隱私:追求第二青春期。
●(三、四十歲的單身貴族)拒絕為不盡理想的伴侶犧牲自己的事業或生活方式。
●(離婚男女)不再相信婚姻是快樂或安定的可靠來源。
●(長者)多半喜歡一個人住,勝於與友人或子女同住。
(最重要的是)獨居,因為我有能力
●經濟發展累積的財富,以及福利國家提供的社會安全。
●世界歷史文化的變化:個體崇拜,我比「團體」更神聖。(如:女性主義)
●世界歷史文化的變化:個體崇拜,我比「團體」更神聖。(如:女性主義)
我們不了解的獨居
●獨居與年齡無關。
●獨居不等於孤獨寂寞。
●相較於已婚者,獨居者更熱衷於社交和公民生活,朋友更多。
●獨居者的心理健康優於與他人同住的未婚人口。
●獨居不等於孤獨寂寞。
●相較於已婚者,獨居者更熱衷於社交和公民生活,朋友更多。
●獨居者的心理健康優於與他人同住的未婚人口。
我們可以從獨居學習到什麼?
●在這個媒介與超連結不虞匱乏的世界,獨居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並體會陪伴的樂趣。
●獨居現象帶給世界文化、商業和政治的震撼。
●憑藉著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原始資料,以及對於諸多獨居人士的生動描繪,克林南柏格顛覆了傳統,進而針對獨居的興起如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體驗,提出了深入的見解。
●對於這個前所未見的社會變遷,《獨居時代》融合了扎實的社會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
●獨居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選擇,更需要整個社會的研究與全體設計。包括:
●獨居現象帶給世界文化、商業和政治的震撼。
●憑藉著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原始資料,以及對於諸多獨居人士的生動描繪,克林南柏格顛覆了傳統,進而針對獨居的興起如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體驗,提出了深入的見解。
●對於這個前所未見的社會變遷,《獨居時代》融合了扎實的社會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
●獨居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選擇,更需要整個社會的研究與全體設計。包括:
一、都市設計;
二、居住設計;
三、生活物件的設計;
四、社會福利的設計。
二、居住設計;
三、生活物件的設計;
四、社會福利的設計。
本書並非推廣獨居,也無意忽視獨居所必須具備社交與經濟上的條件,才能維持獨立。
但透過書中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獨居經驗,你可以不必害怕獨居,更進一步在有機會獨居時,也可以擁抱幸福。
作者簡介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及《大眾文化》(Public Culture)期刊編輯。
第一本著作《熱浪來襲》(Heat Wave)贏得數項學術及文學獎,並獲《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te)評選為「最愛書籍」。
他的研究已獲《紐約人》(The New Yorker)和CNN及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報導。
他的故事則出現在《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滾石》(Rolling Stone)和廣播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台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畢,曾任職棒球團翻譯及教學雜誌編輯,現為專職翻譯及家庭主夫,譯有《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等非文學書籍,以及 《靈魂的代價》等小說,育有一女一子。
[每月一書] 生命的尋路人
「人生在世,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是生而為人最大的叩問。
世上有各種文化以七千種聲音回應了這個問題,共同彙整成一套人類的劇目,讓我們得以共同面對人類此一物種在未來的各種挑戰。
世界不應該是平的,因為生命不應該只有一種出路。當未來越艱難,我們越需要多樣的智慧,幫助我們找出生存的答案,這便是我們保存瀕絕文明的理由。
《生命的尋路人》引領我們展開一趟與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作者深入消失中的文化,傾聽冰冷的河水從英屬哥倫比亞流到阿拉斯加,足跡從海洋延伸到沙漠,從一朵雲的色澤或一道彎曲的水流中,讀出人類複雜的生存智慧:
◎尼泊爾的石子路 隱居四十五年的比丘尼,希冀眾生達到解脫,並且花費一生去準備迎接我們用盡大多數時間假裝它不存在的一刻,也就是死亡。
◎隨著犀鳥潛入婆羅洲的雨林 本南族沒有「謝謝」一詞,因為分享是義務,沒人知道誰會是下一個帶回食物的人。在他們的文化裡,最大的罪過是「無法分享」。
◎太平洋群島 玻里尼西亞年輕世代的偶像不是足球員,而是海上尋路人。航海大師光是聆聽海浪拍打獨木舟的回聲,就能知道海平面的何方有座環礁島。他們的故事讓世人看到貨真價實的探險所展現的十足勇氣,以及人類可以擁有多麼卓越的適應力。
◎澳洲的白千層森林 木棉樹開花就代表袋鼠寶寶能在媽媽死後繼續生存、樹上開出黃紅色的花讓獵人知道獵捕長頸龜的時間……先民的智識匯聚在「歌之路」中,未來的後人亦依此生存。
當移動的民族定居下來,大自然的子民成了工業文明的後代……
學校的氛圍與教育教導他們蔑視自己的父親和傳統。年輕人被困在兩個世界之間,無法回頭,前方也沒有明確的道路。而本南族人正在用吹箭筒對抗推土機,樹木全被壓倒在森林地上。
《生命的尋路人》為我們尋回一條嶄新而古老的道路,說明新的時代已然來臨。十多年前,「生物多樣性」是少數科學家的術語,現在則成了學童的字彙。瑞秋.卡森寫作《寂靜的春天》之時,大眾尚未開始關注環境,但今日我們已經注意到文化多樣性的危機,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議題。
當人類不再將科學奉為唯一的準則,這是文化優先次序的重新洗牌,不僅在歷史上有重大意義,也為地球的未來帶來樂觀的希望。
作者簡介
韋德.戴維斯 WADE DAVIS
十九歲離開中產階級的舒適環境,赫然發現自己在叢林、沙漠或亞馬遜流域中比較自在。
為了探求人類生存的意義,他從人類學著手,並在哈佛攻讀植物學,成為民族植物學博士。他一頭栽入探險世界,尋求各種文明對人類存在的解答。
戴維斯遠赴海地研究活殭屍,論文即是暢銷著作《穿越陰陽路》(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曾改編為同名電影。他的著作翻譯成15種以上的語言,全球銷售突破80萬本。
然後戴維斯成了高薪講師,接著是牛津及劍橋大學的講座教授,也成為《國家地理雜誌》僅有的八位常駐探險家之一,更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等各大知名媒體發表文章和攝影作品。
但是他的主要工作一直不變。
他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邊緣工作,在婆羅洲、亞馬遜、西藏、北極及秘魯等地,與即將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戴維斯是遙遠文化存在的證人,畢生戮力以文字、攝影和紀錄片,呈現人類在各文化、地景中的心靈世界。
譯者簡介
高偉豪
師大英語系學士,台大政研所碩士。譯想天開翻了這第一本書,跟著跋山涉水,跟著觀星望海,不斷震懾於人類想像力的磅礡與深沉,也不斷在這趟耗心費神的文字旅途中找到譯猶未盡的動能。
[每月一書] 台灣的兩面鏡子
中國比日本自由?台灣人染上「日式癡呆症」?
為什麼鴻海崛起、夏普沒落,Uniglo和鼎泰豐大受歡迎?
為什麼鴻海崛起、夏普沒落,Uniglo和鼎泰豐大受歡迎?
什麼樣的台灣服務讓人被騙也甘願?中國老闆的致命傷是什麼?
為什麼台灣不利於經營國際品牌、中國只能追上日本90%的技術?
剖析中、日、台的三方競合關係,照見彼此的未來之道!
中國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在東亞具有關鍵影響力,也是台灣的重要鄰居,文化上有深厚的淵源,經濟上有連動關係。理解並關注他們,是台灣的重要課題。
本書作者近藤大介為日本講談社《現代週刊》副總編輯,曾被派駐北京三年,他累積生活經驗與職場觀察,從服務品質、企業文化、年輕人的力量、技術創新能力、國家格局等項目,評比中、日各有哪些擅長項目或缺失,並提出改善的建言。
此外,能說流利中文,且家族與台灣頗有淵源的近藤大介,曾採訪台灣三位民選總統,並走遍台北,多年來累積不少對台灣政局、社會的第一手觀察。這次為了本書台灣版出版,他專程來台採訪,寫下專章,精闢分析在中華與日本文化交相影響下,台灣如何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台灣與中國有共通的文化背景,又曾被日本統治50年,可說是中、日兩種文化匯聚之地;而閱讀本書,看到中、日各有的缺失時,也會發現有許多缺點在台灣處處可見。中國與日本,如同兩面明鏡,台灣的缺點被映照在鏡面上,唯有正視缺點,加強自身的能力,不重蹈中、日的錯誤,台灣才能擁有更進步、更美好的未來。
本書特色
◎觀察中、日企業文化:
中國擁有龐大的資金,為何技術尚無法超越日本?
中國的百人公司,為何每次都要招募至少30個員工?
日本企業的新提案,為何往往胎死腹中?
中國老闆的致命傷是什麼?
◎從宏觀角度分析中、日國力此長彼消的原因:
中國宛如戰國時期,年輕人勇於嘗試、單打獨鬥、追求成就感。
日本高齡化社會,資金、職位多為老人持有,年輕人沒有發展機會。
中國是大陸型國家,因地緣政治的關係,始終保持洞悉國際局勢的能力。
日本是島國,缺乏廣闊的視野,一味追求和平,形成封閉型社會。
◎從中、日各有的缺失,綜合分析台灣競爭力與改進空間:
台灣優點:隨機應變、馬上行動;女性在社會上活躍的程度與男性相同;具有體貼入微的服務精神
台灣缺點: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經營國際品牌;擅長複製外來事物,但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對外界變化缺乏危機意識的島國性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近藤大介
196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89年自東京大學教育學院畢業後,進入講談社工作;2009~2012年間派駐中國,擔任講談社(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日、台、朝鮮半島四地,對近藤大介都有特殊的意義,曾經自述:祖國日本是他心中「最溫柔的部分」;妻子是中國人,因此中國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母親在台北出生,近藤從小聽母親,外祖母細數台灣的美好回憶而長大,台灣是「母親的故鄉」。
近藤大介現居東京,擔任講談社的《現代週刊》副總編輯;並在明治大學兼任講師,教授東亞問題,專注在中國、朝鮮半島研究上。並為中國的《看天下》、《經濟觀察報》,韓國《中央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泓冰
日語教師、日語翻譯。譯作有《台灣的兩面鏡子》、《唯有青春,最難將息》等。
近藤大介
196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89年自東京大學教育學院畢業後,進入講談社工作;2009~2012年間派駐中國,擔任講談社(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日、台、朝鮮半島四地,對近藤大介都有特殊的意義,曾經自述:祖國日本是他心中「最溫柔的部分」;妻子是中國人,因此中國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母親在台北出生,近藤從小聽母親,外祖母細數台灣的美好回憶而長大,台灣是「母親的故鄉」。
近藤大介現居東京,擔任講談社的《現代週刊》副總編輯;並在明治大學兼任講師,教授東亞問題,專注在中國、朝鮮半島研究上。並為中國的《看天下》、《經濟觀察報》,韓國《中央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泓冰
日語教師、日語翻譯。譯作有《台灣的兩面鏡子》、《唯有青春,最難將息》等。
[每月一書] 恢復力
物價高漲、所得遞減、失業惡浪、經濟蕭條、氣候異常、地震頻繁、生態浩劫、能源及糧食危機……,唯有「恢復力」,是拯救失序世界的唯一解答。
我們身處一個系統不斷崩解的變動年代,這些變動橫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環境等領域,如果無法看清其中的關聯,再多的解決方法都不能治本,只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禍端。
如何在劇變來臨時能夠吸收震波,依然正常運作?答案在於一門整合以上領域的新興科學:「恢復力」:一種讓個人、社會、系統或企業,在面臨巨大的環境變化時,維持核心使命與完整性的能力。而群聚、密集、多樣與多元、信任與合作,以及能夠跨越階層的領導者,則是恢復力必備的元素。2010年海地發生嚴重地震,死亡人數超20萬人。期間,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技術志工、受到侵襲的民眾,以及移居海外各地的移民,史無前例地以SMS短訊平台繪製危機地圖,對於重大的災難做出重要的貢獻及重建,就是恢復力的最佳詮釋。
所有事物都有與生俱來的恢復力,找到其中的關鍵原則並加以實踐,我們將能解決以下難題:
面對再大的挫折,我們都能樂觀以對
調解高風險社群,維持社會安定
確保企業能因應意外的情況,永續經營
發生重大災害時,城市依然能持續運作
打造堅韌的經濟體系,避免金融風暴再度引爆
保護地球環境,維持動植物生態平衡
擁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糧食,抵禦天災人禍等震盪
調解高風險社群,維持社會安定
確保企業能因應意外的情況,永續經營
發生重大災害時,城市依然能持續運作
打造堅韌的經濟體系,避免金融風暴再度引爆
保護地球環境,維持動植物生態平衡
擁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糧食,抵禦天災人禍等震盪
身處不斷崩解、無法預測的年代,我們如何創造更有效的避震器,安度下一次的危機?讓《恢復力》帶你一探究竟。
作者簡介
安德魯.佐里(Andrew Zolli)
跨領域的趨勢學家,國際性創新組織「美國流行科技年會(Pop!Tech)」召集人暨「國家地理學會」院士、「Z+夥伴智庫」(Z+ Parteners)創辦人。
Pop!Tech年會創建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會議創始人是當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包括乙太網路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蘋果公司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
每年的Pop!Tech會議約有600人參加,與會者包括許多財星500大企業的CEO。會議聚集一批對科技、創新和發展感興趣的人們,探討氣候變遷,貧困和疾病等全球性的議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曾受邀發表演說。
安德魯.佐里的作品及構想廣泛發表於各媒體,包括《PBS》《紐約時報》《NPR》《快速企業》等等。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安瑪麗.希利(Ann Marie Healy)
記者、編劇和劇作家。散文,小說及劇本發布於《史密斯和克勞斯》《Samuel French》《肯恩評論》等知名文學刊物。以記者的身分,她則為知名金融雜誌如《機構投資者》《金融科技》報導金融和科技新聞。目前居住於紐約索格蒂斯。
譯者簡介
李振昌
政大歷史系畢,美國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學(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眾傳播學士。曾任中國生產力中心主編、經理,讀者文摘叢書主編,現專事翻譯,譯作有:《巴菲特開講》《橘色革命》《銷售的新五項修練》等。
[每月一書] 建築為何重要
美國首席建築評論大師 第一本中文譯作
挑戰建築評論最具雄心的命題
挑戰建築評論最具雄心的命題
「我們精心興蓋建築,是因為相信未來會更美好,因為我們相信,送給後代子孫的禮物中,很少有東西能比得上偉大的建築。
建築象徵我們對社會的期許,也象徵我們不僅相信想像的力量,也相信社會能夠不斷開創新局面。」
建築是什麼?大約在公元前三十年,古羅馬的維楚威斯便寫下建築的三要素是「實用、堅固、喜悅」,至今仍無人超越,因為這三重定義剴切地總結了建築的矛盾:建物必須實用,同時又得與實用對立,因為藝術(也就是喜悅)在本質上並不實用。因此,建築既是藝術,也不是藝術;可能不止是藝術,也可能稱不上是藝術。這是建築的矛盾,也是建築的榮耀,向來如此。
建築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及思考。當建築在我們頭上張開一片屋頂,讓我們感到喜悅、悲傷、困惑、敬畏時,便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更有甚者,建物還代表了社會理想,代表了政治言論,也代表了文化象徵。建築毫無疑問是社區概念最重大的實體符號,能讓我們堅定表達出對於共同立場的信念。
建築為何重要?因為建築物告訴我們,我們是什麼、我們想成為什麼。而能提供最多答案的,有時正是那些平凡的建築。
與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阿隆.柯普蘭《如何欣賞音樂》齊名的建築評論經典。
本書涵蓋高柏格一生的探索、反省及寫作。
作者不僅指出解決方式,更熱切討論了建築必得持續定義這世界的空間。
.建築的意義:建築除了明顯具有「擋風擋雨」的功能之外,其重要之處就和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讓生命更加美好。出色的建築如密斯.凡德羅的巴塞隆納展覽館,「讓你看到如何精采掌握形式與空間,令你屏氣凝神」。而正是這樣的建築,像貝多芬或畢卡索的作品一樣豐厚了我們文化。
.挑戰與舒適:偉大的建築必須有其用途,必須屹立不倒--還必須是藝術作品。本章的重點就是更仔細地觀察,當我們把建築提升到藝術的最高境界時,我們想做到什麼,而把建築當成藝術來觀看,和觀看一般的地方建築,兩者的體驗又有何不同。儘管萊特設計的房子會漏水,柯比意的房子排水不佳、法蘭克.蓋瑞的房子很難蓋,但如果沒有他們的熱情,沒有他們所開創的可能性,我們無法想像自己的文化會是什麼模樣。
.挑戰與舒適:偉大的建築必須有其用途,必須屹立不倒--還必須是藝術作品。本章的重點就是更仔細地觀察,當我們把建築提升到藝術的最高境界時,我們想做到什麼,而把建築當成藝術來觀看,和觀看一般的地方建築,兩者的體驗又有何不同。儘管萊特設計的房子會漏水,柯比意的房子排水不佳、法蘭克.蓋瑞的房子很難蓋,但如果沒有他們的熱情,沒有他們所開創的可能性,我們無法想像自己的文化會是什麼模樣。
.建築作為物件:我們與建築的關係,幾乎總是從建築的外觀開始。喜愛建築,就一定會在意建築的外觀,並從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否則,無論你知道多少建造的原因、多少建造的知識,還是無法真正了解建築。從科德角式小屋到柯比意的草原建築,從林肯紀念堂至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正是建築的幾何力量,激發了人類的各種情緒。
.建築物和地方營造:建築是營造地方,營造記憶。城市的脈動是一種推向社會的脈動,是把大家結合起來,並且接受雖然彼此天差地別,卻有某些事情讓我們成為一體,讓我們更強大。但現在這個時代,種種力量都把我們從城市中拉開,讓我們分散各地,此時我們又該作些什麼?當我們如此輕忽一切熟悉的事物,先是視為理所當然,之後甚至視而不見時,又要如何創造出有意義且長久的記憶?
建築在我們四周,牽動我們的記憶,影響我們的環境,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闔上本書之後,再問一次--
建築為何重要?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闔上本書之後,再問一次--
建築為何重要?
本書特色
美國亞馬遜書店4.5顆★推薦
2012年美國建築博物館文森特.史庫利獎最新得主
1993年紐約公立圖書館選為大文豪(Literary Lion)
2012年美國建築博物館文森特.史庫利獎最新得主
1993年紐約公立圖書館選為大文豪(Literary Lion)
作者簡介
保羅.高柏格(Paul Goldberger)
美國建築評論大師,唯一摘下《紐約時報》、《紐約客》兩大建築評論桂冠的作家,因此被推崇為美國當代建築評論最重要的人物,動見觀瞻。
一九五○年生,現居紐約。曾擔任全美盛名的帕森設計學院院長,現為新學院設計和建築系教授。四十年來關注建築與藝術,專長城市歷史變遷,與「歸零地帶」重建總規劃師李伯斯金對談世貿遺址,與法蘭克.蓋瑞同台在電視節目中談論建築,在建築界擁有深遠影響,並將建築評論提高至公共領域的層次。為《紐約時報》撰寫建築評論二十年,獲普立茲傑出評論獎,之後轉至《紐約客》週刊負責極富聲望的Sky Line專欄,現為《浮華世界》專欄作家,著作十餘本,並為各大名建築師、攝影師、畫家寫作導論與序言,文字融合易讀性與學院風格,優美流暢。
艾倫.狄波頓:「關於藝術方面的指導書籍很多,但是建築方面卻寥寥無幾。《建築為何重要》便是最好的作品之一。」
譯者簡介
林俊宏
師大譯研所畢業。譯有《英語的祕密家譜》(大家出版)等書。現為自由譯者,並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
[每月一書] 如是 深戲
混濁之心,如墜雲裡霧裡;
止而觀之,照見真山真水。
止而觀之,照見真山真水。
人間遊戲,是在別人定好的規則中遊戲;
遊戲人間,是穿透人間的遊戲規則,回歸本性,深深入戲。
享譽華人諮商心理學界的金樹人教授,
悠然穿梭於東西方心理學、文史哲學和藝術、美學,
36篇滌盡心靈暗昧、漫步柳暗花明的性靈之作,
汪洋開闊,讀來欲罷不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樹人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博士(1986)與訪問學者(1995),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曾經擔任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秘書長、理事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主任。主要專業方向為諮商心理學、生涯諮商與輔導。曾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1991),教育部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獎(1992),以及美國心理學會諮商心理學分會頒贈「優秀國際學者表揚狀」(Commendation, Socie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表彰他在諮商心理學領域的貢獻。
作者透過專書、論文發表、研究指導、專題講座與工作坊的參與,致力於生涯輔導理論與諮商心理學的引介。
金樹人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博士(1986)與訪問學者(1995),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曾經擔任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秘書長、理事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主任。主要專業方向為諮商心理學、生涯諮商與輔導。曾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1991),教育部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獎(1992),以及美國心理學會諮商心理學分會頒贈「優秀國際學者表揚狀」(Commendation, Socie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表彰他在諮商心理學領域的貢獻。
作者透過專書、論文發表、研究指導、專題講座與工作坊的參與,致力於生涯輔導理論與諮商心理學的引介。
[每月一書] 荊棘中的探索
鄉土,固然指的是自己生長的地方,有著它原初的土地,農村、市鎮、城市等各自不同的成份,而更重要的,則是在這裡所結合成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的關係,由是而交織成他們的生活,顯現出他們的感情、思想、夢幻與理想。
自一九五八年接辦《筆匯》,和同輩作家陳映真、劉國松、許常惠等介紹新的文化思潮,尉天驄為沉悶的台灣注入新的文化動能,後來《筆匯》停刊,獲姑母尉素秋標會籌資,創辦文季,文友姚一葦、陳映真、劉大任、七等生、施叔青等都加入了,開始一場風起雲湧的台灣文藝復興時代。一九七○年代起,尉天驄提出以台灣為基點,擺脫政治束縛,建立人性的文學;主張文學應該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並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一九七三年《文季》復刊,刊出黃春明〈莎喲娜拉‧再見〉、王禎和劇本〈望你早歸〉,以及唐文標〈詩的沒落〉,引發現代詩論戰,間接引爆鄉土文學論戰。一九七七年八月,在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尉天驄、陳映真、王禎和等首當其衝,遭受黨國文人的批評圍剿。過後,他編輯了《鄉土文學討論集》,是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如果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在敘說一段長達六十年的愛情故事,這本《荊棘中的探索》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六十年的思學歷程,把長年來專注於文藝、思潮、社會、國家的總體針砭,從古典到現代,從中國到台灣,並廣及世界,藉一篇篇的書寫,描繪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作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沉思錄,凡三十萬餘言,字字珠璣,前後歷時三年重新編纂改寫,是繼一九八三年巫永福評論獎《民族與鄉土》之後,又一皇皇鉅著,當代台灣文學發展的第一手見證。
他自一九四九年落腳台灣,台灣已是鄉土,更是鄉土文學最堅定的推手和守護者。作家許國衡曾說:「比起許多同輩作家,天驄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他沒有完全受到西化、現代化的影響,也沒有譁眾取寵被市場化污染,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寫他的濃冽的鄉土作品,就像他故鄉的驢子一樣,固執地獨自站在那棵棗樹下,默默地咀嚼著遍地皆是的棗子,甜甜的帶著一絲澀……。」
自一九五八年接辦《筆匯》,和同輩作家陳映真、劉國松、許常惠等介紹新的文化思潮,尉天驄為沉悶的台灣注入新的文化動能,後來《筆匯》停刊,獲姑母尉素秋標會籌資,創辦文季,文友姚一葦、陳映真、劉大任、七等生、施叔青等都加入了,開始一場風起雲湧的台灣文藝復興時代。一九七○年代起,尉天驄提出以台灣為基點,擺脫政治束縛,建立人性的文學;主張文學應該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並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一九七三年《文季》復刊,刊出黃春明〈莎喲娜拉‧再見〉、王禎和劇本〈望你早歸〉,以及唐文標〈詩的沒落〉,引發現代詩論戰,間接引爆鄉土文學論戰。一九七七年八月,在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尉天驄、陳映真、王禎和等首當其衝,遭受黨國文人的批評圍剿。過後,他編輯了《鄉土文學討論集》,是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如果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在敘說一段長達六十年的愛情故事,這本《荊棘中的探索》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六十年的思學歷程,把長年來專注於文藝、思潮、社會、國家的總體針砭,從古典到現代,從中國到台灣,並廣及世界,藉一篇篇的書寫,描繪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作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沉思錄,凡三十萬餘言,字字珠璣,前後歷時三年重新編纂改寫,是繼一九八三年巫永福評論獎《民族與鄉土》之後,又一皇皇鉅著,當代台灣文學發展的第一手見證。
他自一九四九年落腳台灣,台灣已是鄉土,更是鄉土文學最堅定的推手和守護者。作家許國衡曾說:「比起許多同輩作家,天驄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他沒有完全受到西化、現代化的影響,也沒有譁眾取寵被市場化污染,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寫他的濃冽的鄉土作品,就像他故鄉的驢子一樣,固執地獨自站在那棵棗樹下,默默地咀嚼著遍地皆是的棗子,甜甜的帶著一絲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尉天驄
1935年生,原籍江蘇碭山,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文季》季刊、《中國論壇》主編。定居台北木柵六十年,教學、讀書、寫作,現為政大中文所、 台文所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尉天驄
1935年生,原籍江蘇碭山,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文季》季刊、《中國論壇》主編。定居台北木柵六十年,教學、讀書、寫作,現為政大中文所、 台文所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每月一書] 國際觀的第一本書
國際觀,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
囊括最新資料、案例,認識世界無時差!
囊括最新資料、案例,認識世界無時差!
當國界的藩籬一一卸下,台灣以外的世界,將左右我們的未來。
想看清這個趨勢,你需要一套看世界的方法!
經濟崛起的中國,在外交上還有哪些動作?
美國獨霸的現況還會維持多久?
國際關係學權威 劉必榮 教授,帶你從台灣放眼全球!
台灣人,不能沒有國際觀!
培養國際視野,愈早開始愈好!
21世紀人才必修的通識學分!
學生必讀!掌握「看世界的方法」,刻不容緩
上班族必讀!在職充電,成為世界公民的第一步
投資人必讀!國際脈動中,看準熱點,閃避地雷
企業家必讀!拓展國際視野,強化你的競爭優勢
◆歐巴馬送習近平紅杉木椅有何用意?習近平倡導的「新型大國關係」如何影響國際?
◆美國和中國都希望北韓棄核,金正恩執意進行核子試爆與飛彈試射帶來什麼衝擊?
◆為什麼各強權國都要搶進非洲,現在的非洲真的是機會大好,完全沒有風險嗎?
◆過去日本白領的典型是課長島耕作,如今是大喊「加倍奉還」的半澤直樹,這透露出日本什麼樣的變化?
◆阿拉伯之春為什麼是一個沒有完全成功的革命?中東哪些國家今後會扮演重要角色?
怎麼看國際新聞?怎麼了解國際事件?這些國際脈動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作為小國,台灣需要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國際關係學權威劉必榮教授,教你從宏觀角度,建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與脈絡,學會用專家的眼光看世界!
台灣在外交取向上根本沒有孤立的本錢,所以更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對國際社會的中心議題、遊戲規則,也應當比其他國家更為敏感。
我們不見得有能力去影響這些規則的建立,但一定要能看得懂,並且在發現規則要改變的時候,曉得如何搶先一步做好內部的調整。──劉必榮
★第33屆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獎」入圍肯定
★博客來人文科普類Top50、高中寒暑假推薦書單,金石堂人文智慧類Top30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際關係專家,兩岸三地講授談判學首屈一指的權威教授。
政治大學外交系第一名畢業,教育部公費留學外交政策學門第一名赴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在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外交政策與衝突解決等課程,並於「外交領事人員講習」為外交官講授談判技巧。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總主筆、行政院顧問、外交部諮詢委員、公視「七點看世界」及「全球現場」、大愛「寰宇新聞」、年代「世界年代」等節目的新聞評論主播。
致力國際觀的建立與談判藝術的推廣。現任台北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並於每週二固定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為聽眾分析最新國際時事新聞。
劉教授以思路清晰、說理犀利見長。剖析國際時事,有如說故事般娓娓道來,呈現新聞事件的架構與脈絡,使萬里之外的國際大事也鮮活了起來。
國際關係方面的著作有《國際觀的第一本書》《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另著有《談判兵法:孫子兵學的謀略智慧》《三頂帽子哲學:劉必榮的談判人生》《談判,無所不在》與《新世紀談判全攻略》,其中《談判兵法》已譯為韓文在首爾出版。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9620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際關係專家,兩岸三地講授談判學首屈一指的權威教授。
政治大學外交系第一名畢業,教育部公費留學外交政策學門第一名赴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在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外交政策與衝突解決等課程,並於「外交領事人員講習」為外交官講授談判技巧。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總主筆、行政院顧問、外交部諮詢委員、公視「七點看世界」及「全球現場」、大愛「寰宇新聞」、年代「世界年代」等節目的新聞評論主播。
致力國際觀的建立與談判藝術的推廣。現任台北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並於每週二固定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為聽眾分析最新國際時事新聞。
劉教授以思路清晰、說理犀利見長。剖析國際時事,有如說故事般娓娓道來,呈現新聞事件的架構與脈絡,使萬里之外的國際大事也鮮活了起來。
國際關係方面的著作有《國際觀的第一本書》《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另著有《談判兵法:孫子兵學的謀略智慧》《三頂帽子哲學:劉必榮的談判人生》《談判,無所不在》與《新世紀談判全攻略》,其中《談判兵法》已譯為韓文在首爾出版。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9620
[每月一書] 人類大歷史
《人類大歷史》為什麼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
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歷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
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
——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
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本書作者哈拉瑞希望滿足讀者的是:
「請給我單單一本書,不到五百頁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不填塞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如何被農作物綁架……乃至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重大脈絡,讓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許多所謂「大歷史」書,標榜要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人類歷史輪廓,但很少成功。
通常,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則是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
至於如何讓這兩大段歷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由於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很多關鍵史事的詮釋,也只是隔靴搔癢。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分成四部分來描述人類大歷史:
七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有能力談八卦,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分工分職愈趨細膩)、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帶來快速進步,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也帶來毀滅)、以及導致全球大一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金錢、帝國、宗教。
作者還希望這本《人類大歷史》能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
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
作者認為,讀者若是錯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不帶著這些疑問來思考,將會一再錯過歷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7371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每月一書] 富蘭克林自傳
史上最暢銷的自傳,全球暢銷超過50,000,000冊
他的故事代表了真正的美國精神,激勵數代美國人!
他的奮發精神改變了美國,也影響了全世界!
他的奮發精神改變了美國,也影響了全世界!
富蘭克林是個全才式人物,被譽為「美國第一個偉人」,透過自學成才,他成為了:
政治家──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百元美鈔的肖像就是紀念他的偉大
科學家──在電學、氣象學和光學等領域都有卓著的研究貢獻
發明家──發明了避雷針、新式火爐、「傻瓜眼鏡」、尿導管、里程表
教育家──籌建第一家圖書館(費城圖書館)和第一所大學(賓州大學)
作家──在報章發表許多評論,本書更影響後世自傳的寫作
外交家──代表英國出使法國
其他傑出表現包括成立第一家醫院、第一家消防隊、第一任郵政局長等等
富蘭克林是全才不是天才,他的成就是勤奮不懈的成果,學習十三個優良美德,建立正確價值觀,你也能讓自己變得優秀:
一、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二、慎言:不說對人對己無益的話,不參與閒談。
三、有序:一切物品都應規律有序,每件事情都應安排時間完成。
四、決心:下決心去完成該做的事,下定決心之後就一定要完成。
五、節儉:所花錢財必須於人或於己有利,不浪費一分一毫。
六、勤奮:不浪費時間,每一分鐘都做有用的事,摒棄一切不必要的行為。
七、真誠:不欺騙、傷害他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要實事求是。
八、正直:不冤枉傷害他人,不忽略自己能造福他人的責任。
九、中庸:避免趨於極端。受到應得懲罰,不要感到惱怒。
十、整潔:保持身體、衣服、工作和住所始終整齊乾淨。
十一、鎮靜:不受瑣事、普通或難以避免的事故紛擾。
十二、忠貞:不亂搞男女關係,以免使大腦遲鈍、使身體虛弱,或破壞自己或他人的安寧和名聲。
十三、謙遜:效仿基督和蘇格拉底。
本書特色
班傑明.富蘭克林被譽為「美國第一個偉人」。
富蘭克林出身平凡之家,家裡窮得繳不起學費,儘管如此貧寒,但他卻不以為意,透過持之以恆的自我奮鬥,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種從貧窮到富裕、從卑微到偉大的自我實現歷程,充份體現了人們對「美國夢」的追尋;可以說,富蘭克林是實現「美國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富蘭克林的偉大或許無法複製,但他奮發向上繼而走向成功的心路歷程,讀者卻可加以學習。正如他的朋友在寫信給他時提到,他的自傳「將為自我激勵提供崇高的法則和典範」,使年輕人「早日意識到潛心事業、節儉生活以及自我克制的重要性」。
《富蘭克林自傳》不但具有崇高的文學價值,更開創現代西方自傳文學先河,成為傳記文學的典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文風,敘述了富蘭克林艱苦創業、自學成才、堅持不懈的奮鬥過程,這一過程具備了偉大的感召力,使本書出版後就立即暢銷,並被尊為成功勵志的傳世經典,得到眾多成功學大師的一致推薦,被推崇為史上最動人和偉大的勵志讀本。閱讀此書,能激勵讀者不斷改進自己、完善自己。
名人推薦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一個大時代人物的「不變」與「變」。從年少到功成名就,不變的勤奮、節儉、有序、正直、謙遜,用每日的檢核表來確保紀律不弛;並以不變的知識追求,讓自己在公共事務與專業領域上,寫下歷史新頁。如果你覺得此時此地缺乏典範,邀請你閱讀這本真誠的自傳,找到價值的定位點。──林文玲,《早安健康》發行人
如果說「好習慣+價值觀」可以改變世界,無疑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他是實現美國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讀完本書十三個優良美德後發現,原來建立正確而恆久的價值觀,加上看似簡單卻須貫徹執行的人生習慣,亦可描繪出一部動人且偉大的傳記與勵志讀本。本書獻給人生仍有遠大夢想,且立志追尋到底的熱血台灣人。──謝文憲,兩岸知名企管講師 商周專欄作家
富蘭克林不僅是多才多藝的曠世奇才,作為開國先賢的他,其遠見還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黃貞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因仁心仁德受到崇敬,因才能出眾得到欽佩,因愛國熱忱受到敬仰,因慈善之心得到愛戴!──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美國第一任總統
富蘭克林影響了無數美國人,也造福所有美國人,更奠定什麼叫「美國精神」!──艾德蒙‧摩根(Edmund S. Morgan),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富蘭克林是一個偉大作家,他的偉大超越了所有人。──威廉‧迪安‧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政治家──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百元美鈔的肖像就是紀念他的偉大
科學家──在電學、氣象學和光學等領域都有卓著的研究貢獻
發明家──發明了避雷針、新式火爐、「傻瓜眼鏡」、尿導管、里程表
教育家──籌建第一家圖書館(費城圖書館)和第一所大學(賓州大學)
作家──在報章發表許多評論,本書更影響後世自傳的寫作
外交家──代表英國出使法國
其他傑出表現包括成立第一家醫院、第一家消防隊、第一任郵政局長等等
富蘭克林是全才不是天才,他的成就是勤奮不懈的成果,學習十三個優良美德,建立正確價值觀,你也能讓自己變得優秀:
一、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二、慎言:不說對人對己無益的話,不參與閒談。
三、有序:一切物品都應規律有序,每件事情都應安排時間完成。
四、決心:下決心去完成該做的事,下定決心之後就一定要完成。
五、節儉:所花錢財必須於人或於己有利,不浪費一分一毫。
六、勤奮:不浪費時間,每一分鐘都做有用的事,摒棄一切不必要的行為。
七、真誠:不欺騙、傷害他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要實事求是。
八、正直:不冤枉傷害他人,不忽略自己能造福他人的責任。
九、中庸:避免趨於極端。受到應得懲罰,不要感到惱怒。
十、整潔:保持身體、衣服、工作和住所始終整齊乾淨。
十一、鎮靜:不受瑣事、普通或難以避免的事故紛擾。
十二、忠貞:不亂搞男女關係,以免使大腦遲鈍、使身體虛弱,或破壞自己或他人的安寧和名聲。
十三、謙遜:效仿基督和蘇格拉底。
本書特色
班傑明.富蘭克林被譽為「美國第一個偉人」。
富蘭克林出身平凡之家,家裡窮得繳不起學費,儘管如此貧寒,但他卻不以為意,透過持之以恆的自我奮鬥,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種從貧窮到富裕、從卑微到偉大的自我實現歷程,充份體現了人們對「美國夢」的追尋;可以說,富蘭克林是實現「美國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富蘭克林的偉大或許無法複製,但他奮發向上繼而走向成功的心路歷程,讀者卻可加以學習。正如他的朋友在寫信給他時提到,他的自傳「將為自我激勵提供崇高的法則和典範」,使年輕人「早日意識到潛心事業、節儉生活以及自我克制的重要性」。
《富蘭克林自傳》不但具有崇高的文學價值,更開創現代西方自傳文學先河,成為傳記文學的典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文風,敘述了富蘭克林艱苦創業、自學成才、堅持不懈的奮鬥過程,這一過程具備了偉大的感召力,使本書出版後就立即暢銷,並被尊為成功勵志的傳世經典,得到眾多成功學大師的一致推薦,被推崇為史上最動人和偉大的勵志讀本。閱讀此書,能激勵讀者不斷改進自己、完善自己。
名人推薦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一個大時代人物的「不變」與「變」。從年少到功成名就,不變的勤奮、節儉、有序、正直、謙遜,用每日的檢核表來確保紀律不弛;並以不變的知識追求,讓自己在公共事務與專業領域上,寫下歷史新頁。如果你覺得此時此地缺乏典範,邀請你閱讀這本真誠的自傳,找到價值的定位點。──林文玲,《早安健康》發行人
如果說「好習慣+價值觀」可以改變世界,無疑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他是實現美國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讀完本書十三個優良美德後發現,原來建立正確而恆久的價值觀,加上看似簡單卻須貫徹執行的人生習慣,亦可描繪出一部動人且偉大的傳記與勵志讀本。本書獻給人生仍有遠大夢想,且立志追尋到底的熱血台灣人。──謝文憲,兩岸知名企管講師 商周專欄作家
富蘭克林不僅是多才多藝的曠世奇才,作為開國先賢的他,其遠見還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黃貞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因仁心仁德受到崇敬,因才能出眾得到欽佩,因愛國熱忱受到敬仰,因慈善之心得到愛戴!──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美國第一任總統
富蘭克林影響了無數美國人,也造福所有美國人,更奠定什麼叫「美國精神」!──艾德蒙‧摩根(Edmund S. Morgan),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富蘭克林是一個偉大作家,他的偉大超越了所有人。──威廉‧迪安‧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富蘭克林是他父親十七名子女中最小的兒子,1706年1月17日出生於美國麻州波士頓市,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富蘭克林是個非凡而努力的人,不斷學習新知成就了他博學多才。他不只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也是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發明家、出版商、印刷商、記者、慈善家、立法家、音樂家,可以說富蘭克林簡直是一個全才式人物。十二歲時在哥哥的出版社當印刷學徒,後來跟哥哥不和出走費城,在費城成為印刷商,出版報紙,發表各種言論。在費城和地方人士籌建了第一家圖書館,之後各州群起效法,對美國人民起了教化作用。1743年,他萌生籌設學院之念,八年後終於建立費城學院,即賓州大學前身。他還建立了第一支消防隊和第一家醫院。作為科學家,在電學、氣象學上他也有所涉獵,1752年,富蘭克林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是由電力造成,發明了避雷針,倫敦皇家學會(英國)為了表揚他對電學的貢獻,選他為院士。他還發明新式火爐、遠近視兩用眼鏡、導尿管、里程表等。在公職表現上亦十分出色,包括出任郵政局長,改革郵政制度,還和北美殖民地宗主國英國周旋,並出使法國。之後積極參與了美國獨立運動,八十一歲時雖已退休,富蘭克林還是出席了修改美國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同時簽署美國三大法案文件《獨立宣言》、《1783年巴黎條約》和《美國憲法》的建國元勳,因此他被譽為「美國第一個偉人」。
譯者簡介
李夢圓
現為專職翻譯者。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富蘭克林是他父親十七名子女中最小的兒子,1706年1月17日出生於美國麻州波士頓市,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富蘭克林是個非凡而努力的人,不斷學習新知成就了他博學多才。他不只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也是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發明家、出版商、印刷商、記者、慈善家、立法家、音樂家,可以說富蘭克林簡直是一個全才式人物。十二歲時在哥哥的出版社當印刷學徒,後來跟哥哥不和出走費城,在費城成為印刷商,出版報紙,發表各種言論。在費城和地方人士籌建了第一家圖書館,之後各州群起效法,對美國人民起了教化作用。1743年,他萌生籌設學院之念,八年後終於建立費城學院,即賓州大學前身。他還建立了第一支消防隊和第一家醫院。作為科學家,在電學、氣象學上他也有所涉獵,1752年,富蘭克林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是由電力造成,發明了避雷針,倫敦皇家學會(英國)為了表揚他對電學的貢獻,選他為院士。他還發明新式火爐、遠近視兩用眼鏡、導尿管、里程表等。在公職表現上亦十分出色,包括出任郵政局長,改革郵政制度,還和北美殖民地宗主國英國周旋,並出使法國。之後積極參與了美國獨立運動,八十一歲時雖已退休,富蘭克林還是出席了修改美國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同時簽署美國三大法案文件《獨立宣言》、《1783年巴黎條約》和《美國憲法》的建國元勳,因此他被譽為「美國第一個偉人」。
譯者簡介
李夢圓
現為專職翻譯者。
[每月一書] 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
「企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生」可以更精采,
「消費力」更可以扭轉世界。
「幸福」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人生」可以更精采,
「消費力」更可以扭轉世界。
「幸福」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這兒所說的幸福企業,不是員工有比別人優厚的薪資福利、工作環境、分紅股利…;而是在穩定的薪資結構和獲利能力之下,能夠實踐公益理想的幸福、追求社會關懷的幸福。
這是源自於英國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一種肩負著社會使命,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具經營能力與社會效益的企業,經營的精神就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而這樣的熱血企業,在台灣土地上也正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書中精選九個孕育自台灣土地的社會企業典範,讓你我見識他們的「柔情——對社會特定議題的關懷與解決」,以及「俠骨——能與一般企業競爭的創新經營能力與氣魄」,分別是:喜願共合國、勝利潛能發展中心、芳榮米廠、日月老茶廠、上下游新聞市集、生態綠、光原社會企業、四方報、大誌等。
熱血企業不靠販賣激情經營,憑藉創新經營開創藍海
作者群以第一手獨家報導,深入觀察剖析這九個社會企業,如何「看見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找到別人想不到的方法」,無論是服務對象創新、產製流程創新、經營模式創新,憑著過人的膽識、信念與決心,結合商業經營的思維與創新策略,嘗試解決問題,並貼近弱勢需求,扭轉所謂的「不可能」,呈現台灣小企業大影響的感動輪廓。
「這些生長在台灣各角落的小企業,都是資源少卻影響大的企業;
是老技能大智慧的企業;是小地方大抱負的企業;
是特定人群永遠感念的企業……。」
是老技能大智慧的企業;是小地方大抱負的企業;
是特定人群永遠感念的企業……。」
喜願共合國:以簡單麵包,創造不簡單的土地風景 【我們的】施明煌棄高薪而選擇與身心受限者、小農站在一起
【小經濟】從做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大,竟然愈玩愈大
【小幸福】一塊好滋味的簡單健康麵包,成為奪回台灣多元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小經濟】從做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大,竟然愈玩愈大
【小幸福】一塊好滋味的簡單健康麵包,成為奪回台灣多元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低調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業版圖 【我們的】張英樹讓身心障礙者走出庇護工場,和正常人一樣在工作上闖蕩
【小經濟】不販賣愛心、不對外募款、不消費故事,就是拚品質、拚服務、創營收
【小幸福】低調拓展多樣性職種,勾勒出震驚各界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版圖
【小經濟】不販賣愛心、不對外募款、不消費故事,就是拚品質、拚服務、創營收
【小幸福】低調拓展多樣性職種,勾勒出震驚各界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版圖
日月老茶廠:喝杯生態回甘的阿薩姆紅茶 【我們的】百年老茶廠面臨存廢問題,莊惠宜決定走向有機共好之道
【小經濟】成功轉型為兼具紅茶生產、有機農業及飲食教育等生態環境教育農場
【小幸福】製程遵循古法,健康無添加,從不奉承消費者的低調行銷,口碑傳千里!
【小經濟】成功轉型為兼具紅茶生產、有機農業及飲食教育等生態環境教育農場
【小幸福】製程遵循古法,健康無添加,從不奉承消費者的低調行銷,口碑傳千里!
上下游新聞市集: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 【我們的】馮小非結合專業力,創辦土地和食物的獨立媒體,短時間匯集六十萬次讀者
【小經濟】喚醒消費者食物安全意識,成功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小農疏解存米壓力等
【小幸福】更企圖以產品開發解決農業問題,改變消費者貨架上的選擇權!
【小經濟】喚醒消費者食物安全意識,成功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小農疏解存米壓力等
【小幸福】更企圖以產品開發解決農業問題,改變消費者貨架上的選擇權!
芳榮米廠:「無米樂」幸福農村典範 【我們的】WTO與休耕的衝擊下,芳榮米廠展現大智慧,決定重新定位自己
【小經濟】一肩擔起有機耕作、老農生計、沒落農村再造的企圖心
【小幸福】打造得獎冠軍米,更活化老街與農事體驗,讓人就想到幸福米鄉攬勝!
【小經濟】一肩擔起有機耕作、老農生計、沒落農村再造的企圖心
【小幸福】打造得獎冠軍米,更活化老街與農事體驗,讓人就想到幸福米鄉攬勝!
生態綠:一粒咖啡豆的消費革命 【我們的】徐文彥、余宛如熱血創辦生態綠,想做的不是生意,而是改變剝削的惡循環
【小經濟】因為一粒公平貿易咖啡豆,可替消費者找回被剝削的環境、社會、人力成本
【小幸福】未來希望力促複製這套良善機制,為台灣農業注入不可思議的寧靜革命
【小經濟】因為一粒公平貿易咖啡豆,可替消費者找回被剝削的環境、社會、人力成本
【小幸福】未來希望力促複製這套良善機制,為台灣農業注入不可思議的寧靜革命
光原社會企業:阿里山上的有機之光 【我們的】原住民要的是安身立命的幫助,陳雅楨認為提升成「有機部落」是唯一轉機
【小經濟】租地雇工、集體有機驗證、保證收購等創新策略,四年後走過損益平衡點
【小幸福】成為全台第一個原鄉有機專區,更為原住民找到自立、自信的一線曙光!
【小經濟】租地雇工、集體有機驗證、保證收購等創新策略,四年後走過損益平衡點
【小幸福】成為全台第一個原鄉有機專區,更為原住民找到自立、自信的一線曙光!
四方報:一解思鄉愁的異鄉人報紙 【我們的】誰會想到要辦一份外勞、外配看的報紙呢?懂得思鄉苦的張正就這麼做了
【小經濟】內容讀者決定、讀者就是記者、小吃店就是通路,大膽開創前所未有新策略
【小幸福】越泰柬菲印尼等五種語言小報,照顧了六十萬個在台灣一顆顆飄泊的心
【小經濟】內容讀者決定、讀者就是記者、小吃店就是通路,大膽開創前所未有新策略
【小幸福】越泰柬菲印尼等五種語言小報,照顧了六十萬個在台灣一顆顆飄泊的心
大誌: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雜誌 【我們的】給流浪街頭的人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讓他們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
【小經濟】於是,《大誌》不靠傳統總經銷發行,讓街友成為雜誌銷售主力
【小幸福】這群不可靠的街友還真可靠,讓《大誌》每月銷售量直逼三萬份……
【小經濟】於是,《大誌》不靠傳統總經銷發行,讓街友成為雜誌銷售主力
【小幸福】這群不可靠的街友還真可靠,讓《大誌》每月銷售量直逼三萬份……
本書特色
(一)第一手報導台灣社會企業專書,「公益價值+商業模式」=看見台灣公義行善新商機 「公益+商業」看起來充滿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可以兼顧的。台灣如雨後春筍的「社會企業」案例證明了,這些企業不但能在市場獲利與營收,同時又能創造公益和公義價值。這是台灣第一本深入報導台灣社會企業專書,從多種產業類型、視野開創性、社會影響力、革命性產品與行銷策略等多元剖析,呈現台灣九家社會企業的不同經營型態與運作方式。
(二)小企業大格局的創新經營Know-How,刺激企業人從新思考,並從中找創意 以追求最大利潤的傳統經營模式,不再是主流!書中介紹的社會企業創業者不僅不這麼想,甚至逆向操作,但卻更能鼓動人心,賺取好營收,再繼續做好事,創造共好工作職場與社會氛圍。例如可以變成大企農的「喜願共合國」,拒絕大面積集約耕作,就是要楸全台小農契作小麥,以小企業膽識與魄力為台灣糧食自主盡心力。「日月老茶廠」種種不可思議的逆向行銷,不推銷、無DM、婉拒商業報導、不想成為套裝行程、不奉承消費者等表理如一的產銷策略,贏得消費者尊重、口碑千里傳,每個月更將利潤捐出一半。「勝利」讓弱勢身障者視能力與興趣,一樣拚品質、拚服務;「四方報」讓讀者變記者、讀者決定內容,反轉媒體舊思維;「大誌」培訓街友賣雜誌,撐起每月八成銷量,比超商小七還會賣。
(三)讓天賦變天職,敢夢、敢做、敢不同的創業發光之道 台灣有一群熱血又任性的企業人,以過去累積的經驗值、人脈、社會公信等,設法改變企業模式、創造利他工作,合各有專長天賦的夥伴,組成以小而美的團隊,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幸福天職。像是,馮小非結合具專業力的好友共同創辦「上下游」,她個人更以多年與農友互動與產品開發能力,把理想放入市場中檢驗;台灣率先進公平貿易的「生態綠」推手徐文彥,想挑戰商業惡循環的澎湃熱血,就想扭轉對小農不公、對消費者不義的食物問題。
(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能力,大專學校商管相關學系師生必讀 坊間並沒有完整報導台灣社會企業案例的相關書籍,本書除了有詳盡的創業故事、經營Know-How、創業者Know-Why,更有企業案例創新與挑戰的深度解析,同時還有個案延伸討論的指引,有助於大專院校老師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能力。
(五) 影響中小企業採取共好的獲利模式,社福團體、非營利組織走向自給自足的借鏡手冊 一般中小企業以市場商機為經營獲利模式,社福團體或非營利組織向大眾募款或爭取政府標案時,有一種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為己任的熱血企業,打破了賺錢≠公益≠公義的經營型態,試圖以市場策略為方法,創造營收、獲得盈餘,讓社會或環境變得更好。例如,值得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借鏡的有「芳榮米廠」和「日月老茶廠」等;社福或非營利組織借鏡的有「喜願共合國」和「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等。
(六)一本讓創業者、上班族、志工群,甚至消費者都產生共鳴的好書 誠如「蝴蝶效應」延伸的意涵,你我每分每秒的小善行都將產生巨大力量。看完書中這些令人感動、佩服、心羨的社會企業,如果你想要創業,必能帶給你創業的啟發與靈感;如果你是上班族,必能喚醒你的公義熱情,讓公司做一點改變;如果你就是熱情的志工族,必能為現在服務的團體增添新想法;如果你是廣大消費者,將過去慣性的消費習慣做一點不一樣的新選擇……,匯聚眾人之力,將已足以改變社會或世界。
作者簡介
【策畫單位】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有感於社會財富兩極化、公平正義失衡,2009年由一群領域學者成立「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推舉李家同教授出任理事長,致力推廣「社會企業」觀念與實務行動。
除持續在北中南各地舉辦「社會企業巡迴列車」、並固定舉辦工作坊、論壇與研討會、創業競賽等學術推廣活動,為社會創業提供成長動能。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2747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274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