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每月一書】火藥時代
中國和歐洲強權勢均力敵的狀態為何被打破,
就此進入武力上的「大分流時代」?
漢學家歐陽泰以火器發展切入,重新剖析東西方軍事科技史的變革,破解近代西方崛起、東方衰落的真正關鍵。
十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應用在軍事用途上,幾百年後,火藥科技才逐漸西傳;但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遭逢英國痛擊。
為何曾是世界第一個火藥帝國的中國失去了領先優勢,而過去無足輕重的西方國家卻成為宰制世界的強權?
十六世紀以降,西歐各國躍居全球強權的角色,但中國卻開始一路落後。長久以來,史家往往主張火器幫助歐洲人建立了全球霸權;不過,中國人不僅在九世紀時就率先發明了火器,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仍然持續進行火藥科技的創新——這段火藥科技發展史遠比原先許多人認定的還要更長。
但中國在近代何以變得如此積弱不振?主因之一即為從一七六○年代乾隆朝開始,中國開啟了將近一世紀的承平盛世,「天朝無戰事」造成了火藥科技發展的停滯落後。
在此之前,中國與歐洲同樣深具軍事創新能力,雙方武力的「均勢狀態」卻在鴉片戰爭正式宣告終結,軍事上的「大分流時代」就此降臨。然而,長久以來史家為何又對勢力此消彼長的原因爭論不休?本書透過比較東西方軍事史的研究,不僅要探詢「何以中國會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更要叩問「西方為何能取而代之成為近代世界的霸主?」歐陽泰以火藥戰事貫穿全書,打破傳統軍事史研究的地理邊界,還原東西方火器發展的面貌,翻轉了史學界對於軍事革新的傳統論述。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3342
【每月一書】科學大歷史
當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大腦的運作從此遠遠超越了其他動物。
人類成為唯一懂得問「為什麼」的動物,
旺盛的求知動力,加上歷史上屢屢突破傳統思維限制的天才想像,
造就了科學的驚人成就,也形塑了人類的文明!
曼羅迪諾帶我們展開一場熱情有勁的旅程,
循著令人振奮的人類演進史,逐一解說科學發展的關鍵事件。
過程中,他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帶我們觀察人類及社群的獨到特質,
瞭解究竟是什麼動力促使我們從使用石器,開始撰寫文字,
並從化學、生物學、現代物理學的誕生,發展出如今的科技世界。
以大歷史描繪出完整的人類科學演進,
不只聚焦少數「個別天才」,更深入探索影響科學思維的種種文化條件。
人類瞭解宇宙的過程並不是由獨立事件所組成,透過曼羅迪諾的精心編排,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從人類在地球出現開始延續至今。引領讀者走一趟精彩的發現之旅:
第一部分跨越了數百萬年,追溯人類大腦的演進,以及人類愛問「為什麼?」的偏好,是如何激發了我們最早的心靈追尋,最終促使我們發明了書寫和數學,並且發明了「定律」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探索自然科學(硬科學)的誕生。這是有關革新者的故事──諸如伽利略、牛頓、拉瓦節、達爾文等人,他們別具天賦,以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觀看世界,努力對抗那個年代根深柢固的信念。
第三部分,就在人類開始相信他們已經破解所有的自然定律之際,歷史突然出現了奇怪的轉折,愛因斯坦、波耳、海森堡等思想家發現一個新的存在領域,肉眼看不見,裡面的定律必須全部改寫。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6490
【每月一書】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選譯今釋
科技不斷進步,解除大自然給我們的限制;經濟不斷成長,解除物質給我們的限制;管制不斷放寬,解除制度給我們的限制。我們不思節制,為所欲為,一步一步將世界推向懸崖邊緣。
歷史的發展雖然屢次背離孔子的思想,然而終須回到孔子指引我們的道路,世界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孫震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是至聖先師孔子與其弟子的答問錄,記載了關於「仁」與「倫理」的各種智慧。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各以半部《論語》,助宋太祖及宋太宗平定、治理天下,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古代中國社會處於停滯經濟時代,政府依靠禮制安定社會秩序,倫理在此時發揮重要作用;現代社會的成長經濟型態帶來便利生活,卻也因個人欲望過度擴張,造成傷害他人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利己與利他的界線失去平衡,大同社會的理想愈來愈難實現,令現代社會發展陷入不安。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集結,是儒家思想在現代的重新詮釋。前台大校長孫震以經濟學者的角度,利用古人的智慧解決當前社會各種難題,找出未來世界的運行法則――在物欲與自我利益高漲的當代世界,仁慈和倫理並非陳舊的觀念,只要回歸孔子指引的方向,地球就能永續發展。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962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每月一書】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
TED演說突破三百萬點閱率,
科技社會學權威雪莉.特克繼《電腦革命》、《虛擬化身》後,帶來「科技與人」三部曲的最終章!
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這是因為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line群組、許多人會在臉書談公事的時代,人們每天傳簡訊、上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講通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
研究心理學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新的詮釋,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要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相信能在閱讀本書後,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研究心理學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新的詮釋,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要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相信能在閱讀本書後,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名人推薦語
「針對我們如何使用物質科技來改變非物質『自我』之事,沒有人比雪莉.特克更會處理的了。她是我們科技界的佛洛依德,早在我們能夠看見之前,便闡明了我們內心的轉變。這本令人心滿意足的著作是通往我們未來自我的深刻旅程。」──凱文.凱利(Kevin Kelly),《技術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作者
「對於人類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雪莉.特克觀察得比任何學者全面,也思考得比任何學者深入透徹。如果你希望了解我們與科技瞬息萬變的關係,她的書非讀不可。」──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
「雪莉.特克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給家長和老師: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孩子航行於今日科技世界的情感暗流時理解(及支持)他們,這本書非讀不可。每一個章節都充滿卓越的洞見和優美的文句。」──米切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麻省理工大學暨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
「根據一項具強烈企圖心的研究計畫,輔以清晰、迷人的寫作風格,這本書同時深深打動學者和一般讀者,將是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的里程碑。」──吉兒.康威(Jill Conway),史密斯學院榮譽院長,《庫倫來時路》(The Road from Coorain)
「針對我們如何使用物質科技來改變非物質『自我』之事,沒有人比雪莉.特克更會處理的了。她是我們科技界的佛洛依德,早在我們能夠看見之前,便闡明了我們內心的轉變。這本令人心滿意足的著作是通往我們未來自我的深刻旅程。」──凱文.凱利(Kevin Kelly),《技術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作者
「對於人類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雪莉.特克觀察得比任何學者全面,也思考得比任何學者深入透徹。如果你希望了解我們與科技瞬息萬變的關係,她的書非讀不可。」──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
「雪莉.特克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給家長和老師: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孩子航行於今日科技世界的情感暗流時理解(及支持)他們,這本書非讀不可。每一個章節都充滿卓越的洞見和優美的文句。」──米切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麻省理工大學暨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
「根據一項具強烈企圖心的研究計畫,輔以清晰、迷人的寫作風格,這本書同時深深打動學者和一般讀者,將是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的里程碑。」──吉兒.康威(Jill Conway),史密斯學院榮譽院長,《庫倫來時路》(The Road from Coorain)
「在這本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著作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或許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研究科技對社會及心理影響的專家特克主張,使用網路所擁有隔離和摧毀關係的力量,不亞於使我們聚在一起的力量。」──《金融時報》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0203
【每月一書】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中國歷史,自秦漢以下,即摶成一廣土眾民的大一統國家,常有一大一統政府臨制其上。二千年來,日有擴張,為並世諸民族所無。此於治人治法,皆有關係。其在兩者間之畸輕畸重,亦遞有爭論。黃梨洲《明夷待訪錄》主張有治人,無治法,即針對當時有重法輕人之趨勢而發。
本書提要鉤玄,專就漢、唐、宋、明、清五代治法方面,有關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種種大經大法,敘述其因革演變,指陳其利害得失,要言不煩,將歷史上許多專門知識,簡化為現代國民之普通常識,於近代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政治、傳統文化多誤解處,一一加以具體而明白的交代,實為現代知識分子所必讀。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765
本書提要鉤玄,專就漢、唐、宋、明、清五代治法方面,有關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種種大經大法,敘述其因革演變,指陳其利害得失,要言不煩,將歷史上許多專門知識,簡化為現代國民之普通常識,於近代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政治、傳統文化多誤解處,一一加以具體而明白的交代,實為現代知識分子所必讀。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765
【每月一書】創造力是性感的:吸引個人與領導,創新與創業,還有跨視界
◎2009年起吳博士開始負責政大「創造力講座」,此書集結了多年來作者談創意、創新和創業的精華文章而成。
◎以創意、創新、創業這「三創」為主軸,結合「心理、領導、眼界」這三大要素,組成本書的骨架與血肉。
長年以「創意人」廣為人知的本書作者吳靜吉博士,累積十多年的心血,「六路進兵」,以深入淺出的行文風格,搭配鮮活的實例,小自生活點滴、個人生涯,大到產業現況、國家政府、國際競爭,苦口婆心的提醒產、官、學、研各界,如何「大家一起來」,用創意、創新、創業成就一個更美好的台灣。
作者簡介
吳靜吉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政大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等職。
◎目前除了推動表演藝術工作外,從2009年起開始負責政大創造力講座,擔任創新與創造力中心講座教授,開授的課程包括EMBA的領導與團隊、科管所與教育所的創造力理論等。
◎暢銷作品《青年的四個大夢》自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學校和年輕人的喜愛。另外出版品有 : 《心理與人生》《心理與生活》《害羞、寂寞、愛》《人生的自我追尋》。
◎遠流《大眾心理館》書系的策畫人。吳博士是一位幽默且愛說笑的老師, 自稱是「沒有圍牆的教育工作者」。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083
【每月一書】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
Google、Apple、Facebook……為什麼都出現在美國?因為美國有KK!
海量資訊排山倒海,每天都在焦慮跟不上變化嗎?
跟著KK洞悉科技變化的特性、掌握12大趨力,未來30年的軌道就在眼前。
科技日新月異已經是我們生活的「日常」,每分每秒都有新的變化、新的服務、新的產品,影響甚劇──工作機會消失、法律與日常規範遭受挑戰!人工智慧與嶄新服務固然好處多多,卻也讓無數人心碎!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抗拒或迅速擁抱這些變化?
科技趨勢思想家KK告訴我們:「驟變不過是表相。」看似紛亂無章,其實激變浪潮下自有脈絡,賈伯斯、賴利佩吉、祖克伯都看見了,Apple、Microsoft、Google、Facebook因此應運而生,並已成為文明的一部分。置身浪頭的KK將趨勢變化精確篩選出12個大趨力,你我的購物、學習、工作、生活,甚至彼此的溝通方式必然完全籠罩其間,完全轉變!這種進行式至少還會動盪30年以上。
一旦能夠了解並掌握這12個趨力,我們就能一直站在浪頭上、享用科技帶來的最大利益,同時對於未來有所準備:譬如新產品服務的發明、新工作機會的契機、選擇投資標的,乃至於如何找到顧客等等。新世界來臨前,案頭請務必備好這本書!
這12個科技趨力都是軌道,不是定數。不預測我們未來會在哪裡,卻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然」會往哪幾個方向去。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764
【每月一書】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
好城市的基本條件到底是什麼?歐洲的城市為什麼特別迷人?
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
一場住居新觀念的震撼教育!!
會吸水的海綿城市(在西雅圖)、兩棲城市抗暖化(在荷蘭)、
受路邊停車保護的自行車車道(在哥本哈根)、
愈塞車愈熱鬧的流動市場(在迦納)、
行動健身房(在香港)、狗屎變能源(在舊金山)……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學習!
作者廖桂賢以17年時間,從西雅圖開始,足跡踏遍歐亞非各大城市:柏林、哥本哈根、(瑞典)馬爾摩、阿姆斯特丹、泉州、京都等城市,以及迦納等國家,搜羅各種精彩案例或值得省思的負面教材,為您帶來一場城市設計和住居新觀念的震撼教育!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617
【每月一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台灣雖然有很多問題,卻都是可以解決的。
書中文章主題,有最能代表時代的關鍵詞,例如:熱血、小確幸、狼性、走出舒適圈、人脈存摺。
也有台灣當下最深刻的焦慮,像:國際觀、高等教育、兩岸競爭力、機器取代人力。
有的課題並非台灣獨有,分析必須具備全球視野,例如:民粹、富人稅、國族主義,募兵取代徵兵。
作者總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盲點,想到別人沒想過的問題。
•關於工時太長,她重新思考「龜兔賽跑」這則寓言:
同樣是受過教育,為何有人進職場是烏龜,有人是兔子?最大原因不就是烏龜當年在學校都在睡覺,兔子則都在練跑?如果烏龜進職場後竟然以為自己可以維持慢吞吞步伐,只憑兔子貪睡就跑贏兔子,是在做夢!
•關於大學生太多,她問:
高等教育快速膨脹,怎可能只膨脹到學生人數,卻沒膨脹到辦學者與教授人數呢?為何大家只質疑大學生念大學的資格,卻不去質疑辦學者的資格?只怪大學生不用功,卻不質疑教學品質?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819
【每月一書】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說服不必聲嘶力竭,改革無須劍拔弩張
所有工作者、教師與為人父母者都需要的一本書我們每天生活在各種決策之中,從一般日常事務到國家的重大政策方向,都是一連串的選擇或被選擇——既深受影響,也時時刻刻在影響他人。
但這一切的選擇或被選擇並不全然是有意識、有自覺的,人類天性上的缺陷,經常使人們在做決定時有些被動、不夠深思熟慮,傾向於採用經驗法則(預設值),且通常不去思考同一問題若換個方式陳述,自己是否也會有不同的答案。
幸好,人們還是可以試著以有效的心理學方法避免上述不甚理性的決策行為,並為自己或他人做出更好的選擇。本書兩位作者塞勒與桑思坦擁有深厚的行為經濟學背景,並以過去四十年來社會科學的審慎研究結果為基礎,提出在心理學上已被證實有效的全新思維——「推力」(Nudge)。
只要創造出適當的決策環境,就能促使人們自動做出較好的決定。不需要強迫、硬性規定,更不必妨礙任何人的選擇自由,自然會形成一股「推力」,把人事物推往你期望的方向——這一切端看你如何扮演「選擇設計師」(choice architect)的角色。
事實上,我們可能早已在扮演選擇設計師的角色而不自知。你可能是醫生,必須為患者分析各種療法之優劣;你可能是老師,必須設計出能激起學生熱情的教案;身為主管,你得想出能讓員工全力以赴的薪酬獎勵方案;或者你是員工,必須說服老闆接受你的提案;你也可能為人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願意早點入睡、多吃點健康的食物——這些都涉及個人的意願,取決於你如何陳述問題,讓對方心甘情願選擇你期望的、且確實能帶來最佳結果的選項。
要讓每件事都朝我們期望的方向前進通常十分費力,要說服所有人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學會運用「推力」,透過聰明的選擇設計,說服他人再也不必聲嘶力竭、意見不合也無須劍拔駑張,人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推出不同以往的影響力!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9316
【每月一書】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這是一場影響力驚人的「寧靜危機」,
沒有察覺的人,終將被它慢慢腐蝕。
「少子化」「高齡化」也許已經讓你聽到耳朵長繭,
但你可能不曾想過:它們將如何左右我們的未來?
2020年 半數女性超過50歲
2027年 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
2030年 銀行、醫院、安養院一一從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戶就有1戶空屋
2039年 火葬場嚴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但你可能不曾想過:它們將如何左右我們的未來?
2020年 半數女性超過50歲
2027年 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
2030年 銀行、醫院、安養院一一從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戶就有1戶空屋
2039年 火葬場嚴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
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問題,絕對超乎你我想像!
不要天真樂觀地以為,人變少了,生活就會比較舒適。
看看日本經驗,你將獲得終身受用的啟發與提醒!
作者身為日本人口研究專家與《產經新聞》評論委員,
在深入研究後,他發現人口減少不只是單純變得「地廣人稀」,
結構失衡更將成為拖垮整個國家的核心問題。
不要天真樂觀地以為,人變少了,生活就會比較舒適。
看看日本經驗,你將獲得終身受用的啟發與提醒!
作者身為日本人口研究專家與《產經新聞》評論委員,
在深入研究後,他發現人口減少不只是單純變得「地廣人稀」,
結構失衡更將成為拖垮整個國家的核心問題。
20年內,日本的社會可能變成:
■每5人就有1位老人,孤獨死成為常態。
■捐血量驟減、血液製劑嚴重缺乏、醫院人手不足,連救護車也叫不來。
■勞動人口大幅減少、消費冷卻、稅收減少、各級政府逐漸失能。
■空屋率過高,卻沒有人力和經費可處理,鬼城處處,形成治安死角。
■由於人口過少,不只銀行、百貨公司、安養院,連漢堡店都開不下去。
■警備、消防、國防、醫療等仰賴年輕新血的工作後繼無人。
本書透過年表形式,系統化呈現不同時間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雖然這些推論看起來很可怕,但絕非空穴來風,
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遠比想像中更大,受影響的將是不分年齡與性別的全體國民!
作者並提出「10個未來處方箋」,
引導大家思考自己和整個社會的該如何面對,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日本花了11年才進入超高齡社會,
但臺灣預計只要8年,之後總人口數將開始走下坡;
15年後,每4人就有1人超過65歲;
25年後,每3人就有1人超過80歲;
30年後,每1.7人就要扶養1名老人!
這樣的未來,我們現在能不警惕因應嗎?
■每5人就有1位老人,孤獨死成為常態。
■捐血量驟減、血液製劑嚴重缺乏、醫院人手不足,連救護車也叫不來。
■勞動人口大幅減少、消費冷卻、稅收減少、各級政府逐漸失能。
■空屋率過高,卻沒有人力和經費可處理,鬼城處處,形成治安死角。
■由於人口過少,不只銀行、百貨公司、安養院,連漢堡店都開不下去。
■警備、消防、國防、醫療等仰賴年輕新血的工作後繼無人。
本書透過年表形式,系統化呈現不同時間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雖然這些推論看起來很可怕,但絕非空穴來風,
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遠比想像中更大,受影響的將是不分年齡與性別的全體國民!
作者並提出「10個未來處方箋」,
引導大家思考自己和整個社會的該如何面對,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日本花了11年才進入超高齡社會,
但臺灣預計只要8年,之後總人口數將開始走下坡;
15年後,每4人就有1人超過65歲;
25年後,每3人就有1人超過80歲;
30年後,每1.7人就要扶養1名老人!
這樣的未來,我們現在能不警惕因應嗎?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3965
【每月一書】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當我們在板塊之間
由下而上,重新認識這群非比尋常的島嶼!
‧在四十六億年地球歷史長河中,僅僅六百萬年歷史的臺灣,何以成為一個非比尋常的島嶼?吸引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紛紛前來研究?
‧臺灣、澎湖群島、馬祖列島因不同的地質與構造作用,形塑出那些殊異的島嶼景觀、土地生態、人文故事?
‧生活在滿布斷層與地震的臺灣,要如何重新理解環境?以及面對自然與隱含的威脅?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今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火山作用、沉積循環等,竟然全匯聚在臺灣,這塊土地所暗藏的歷史與故事,遠超過我們想像。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一個人在一生有限的生命當中,可以在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觀察到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
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臺灣、澎湖群島、馬祖列島因不同的地質與構造作用,形塑出那些殊異的島嶼景觀、土地生態、人文故事?
‧生活在滿布斷層與地震的臺灣,要如何重新理解環境?以及面對自然與隱含的威脅?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今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火山作用、沉積循環等,竟然全匯聚在臺灣,這塊土地所暗藏的歷史與故事,遠超過我們想像。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一個人在一生有限的生命當中,可以在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觀察到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
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本書特色
一、往前延伸、往下鑽深的大尺度臺灣史
從地質/地理的視角,將臺灣歷史往前延伸到人類之前;向下鑽深直探海底,大尺度重新認識臺灣島,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更將艱澀的地質知識,透過充滿人文情感的生動筆觸,讓讀者讀出與切身相關的時代新意義。
二、以跨領域找到本土自然書寫的新敘事,重新認識臺灣
普利茲獎得主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以寬廣的視野在全球面臨生態崩壞的危機關鍵時刻,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Charles C. Mann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則從生態的角度,重新解讀五百年來的世界史與全球化,此皆當代必讀的跨人文與自然領域的暢銷經典。本土自然書寫勢必要跨出文學性的感懷,使自然與科學重新整合進當代的生活之中。
三、不只文字,更有充滿人文哲思與科學意義的攝影
本書由《南風》作者許震唐、與曾獲金鼎獎攝影獎的資深記者黃世澤操刀九座地質公園攝影,透過攝影的思考呈現地質特色,使照片兼具人文、美感與知識性。本書以攝影集的品質呈現九座地質公園。透過這些攝影,你將發現原來你曾去過的地方有更深刻的美學,而你不曾去過的地方,則是你下一個亟欲前往一探究竟之地。
四、不只文字,更有清楚易懂的地質概念繪圖
每個地質公園的關鍵概念,將由GEOSTORY年輕團隊繪製地質插圖,期待以清楚易懂的風格,讓地質知識變得有趣清晰。
以上內容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047
訂閱:
文章 (Atom)